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卫国战争中的女性苏联英雄 [复制链接]

1#

曼殊克·马梅托娃(ManshukMametova),这位勇敢的机枪手是卫国战争中首位获得“苏联英雄”光荣称号的亚洲女性。她出生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地区草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鞋匠。5岁的时候,父母将她过继给了膝下没有子女的叔叔婶婶。大清洗时代,马梅托娃的养父被捕了。他一直影响着马梅托娃,长大要当医生。所以,卫国战争爆发时,马梅托娃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读医学院,同时在当地**部门里工作。年8月,马梅托娃应征入伍,最初是做文书工作。不久,她调往第3突击集团*第21近卫步兵师,接受机枪手训练。跟部队里其他机枪手相比,这个年轻的哈萨克姑娘有着极高的天分和上佳的能力。营长对她赞誉有加,晋升她为上士,任命她指挥一个机枪组。初次上阵,马梅托娃便展现出过硬的*事素质。她把敌人放近,然后割麦子一样将敌人统统扫倒。马梅托娃的名字开始频频见诸前线的报纸,她出色的作战能力和过人的勇气逐渐在红*中人所共知。

年的曼殊克·马梅托娃

年10月15日,白俄罗斯边境附近的涅维尔,身为预备*员的马梅托娃迎来了自己一生最壮丽的时刻。苏*将德*逐出涅维尔,敌人随即发起一系列反扑,两*围绕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地展开激烈交锋。马梅托娃正坚守在这处高地上。激烈的战斗中,她的机枪组成员全部牺牲,只剩她一人还在坚持。德*的迫击炮弹不断落在阵地上,一枚炮弹将她震倒,她的头部严重负伤。马梅托娃挣扎着站起来,拖着自己的机枪转移到另一处阵地。

画家笔下机枪手马梅托娃的最后一战

德*不断发起冲锋,试图用轻武器和手榴弹打掉这处要命的机枪掩体,却只是一次次付出惨重的代价,根本无法奏效。马梅托娃不停开火,打到最后几乎是近距离平着扫射。尽管如此,她仍是无法阻止一波接一波涌上来的德*步兵。苏*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战友们击退了德*,在阵地上发现了马梅托娃的遗体。

年3月1日,上士曼殊克·马梅托娃被追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她被安葬在涅维尔,当地为她竖立起纪念碑。许多诗篇、小说和歌曲都以赞颂她为题材,年苏联还拍摄了电影《马梅托娃之歌》。时至今日,在她的家乡哈萨克斯坦,一年一度的胜利节庆祝活动中,人们依然会提起马梅托娃的名字。

苏联影片《马梅托娃之歌》,年哈萨克斯坦电影制片厂出品。

尼娜·安德烈耶夫娜·奥尼洛娃(NinaAndreyevnaOnilova)是卫国战争中另一位著名的女机枪手。她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附近新尼古拉耶夫卡的一座小村庄里,11岁就成了孤儿。奥尼洛娃在孤儿院里长大,上完了七年制中学,然后进了一家纺织厂当女工,业余时间到夜校学习。

原本生活平淡如水,但在看过电影《夏伯阳》后,奥尼洛娃的人生目标完全改变了。她迷上了影片中的女机枪手“安卡”,遂立志成为下一个安卡。她在厂里的民兵俱乐部中接受了使用机枪的训练,很快就得心应手。年底,奥尼洛娃参加红*,成为第54步兵营的一名野战救护人员。敖德萨战役中,她证明了自己机枪用得多棒。当时奥尼洛娃正在照料伤员,旁边的一挺机枪哑火了,阵地顿时暴露于危险之中。她毫不犹豫地跑过去,排除了机枪的故障,亲手扫倒了冲上来的一片敌人。附近的红*战士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战士奥尼洛娃随即走了“官运”:被当场任命为那处阵地里机枪组的机枪手,而这个机枪组的战绩马上变得难以置信。

尼娜·奥尼洛娃

9月,在敖德萨附近的战斗中,这位年轻的女机枪手被德*的迫击炮弹炸成重伤,入院治疗近两个月。医生诊断她残废了,奥尼洛娃却决心一定要重返战场,坚决跟医生对着干。医生拗不过她,只得签署了出院证明,允许她回部队。

年11月21日,在麦肯兹村(Mekenziya)附近的战斗中,奥尼洛娃与一辆德国坦克正面交锋。她爬出战壕,匍匐前进20米,掷出两瓶“莫洛托夫鸡尾酒”,德国坦克随即爆燃。时任独立滨海集团*司令员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少将亲自授予她红旗勋章,晋升她为上士。尽管成了名人,奥尼洛娃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腼腆和谦逊。

年2月28日,麦肯兹村外围一场夜间出击,奥尼洛娃上士摧毁了敌人两处机枪掩体,又坚持殿后掩护战友们撤退。她的胸部被德*迫击炮弹的弹片击中,负致命伤。这位年轻的女机枪手尽职尽责地起到自己身为模范的表率作用,最终于年3月8日与世长辞。她的故事流传甚广,她的牺牲激励了苏联红*中许多女性卫生员主动要求接受机枪手训练。如此,奥尼洛娃成为了新的榜样,许多苏联女孩追随着她的足迹继续前进。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用她的名字给船只、街道和服装厂命名,列宁格勒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街上也有她的雕像。年5月14日,上士尼娜·奥尼洛娃被追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她至今安眠于塞瓦斯托波尔郊外的公墓。

尼娜·季莫菲耶夫娜·戈尼利茨卡娅(NinaTimofeyevnaGnilitskaya),出生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地区,煤矿工人的女儿。因家境贫穷,16岁就下井挖煤维持家计。卫国战争爆发,她主动要求参*,却被部队拒绝。她决心要证明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红*战士。激烈的战斗在她的家乡柯亚吉涅夫卡村(Knyaginevka)附近打响,苏*败退而德*进占村子。一名掉队的苏*侦察兵躲进村里,戈尼利茨卡娅将其藏起来,假称是自己的丈夫。骗过敌人之后,她又给这名侦察兵带路,把他送回了部队。由于熟悉当地的地形环境,戈尼利茨卡娅被批准加入第步兵师特种侦察连。

战前的尼娜·戈尼利茨卡娅

众所周知,收集情报的常用方法是“抓舌头”,捕俘拷问。年11月,师部命令侦察连抓舌头回来审讯。11月5日夜,战士戈尼利茨卡娅率一个侦察小组潜入敌占区。侦察兵们悄悄摸到敌人驻扎的一处房子外,丢进去两颗手榴弹,炸死德*十余人。他们缴获了德*的重要文件和武器,还抓回一个活口。11月底,戈尼利茨卡娅率侦察小组趁夜潜回自己家的村子,干净利落地又解决掉十几个德国兵。

柯亚吉涅夫卡村由于临近煤炭工业城市克拉斯尼罗(KrasnyLuch),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处战略要点。苏*计划派侦察兵突袭设在该村的德*指挥部。突袭得手后,第步兵师会立即向克拉斯尼罗发动进攻。年12月9日深夜,战士戈尼利茨卡娅与15名侦察兵战友一起,悄无声息地向目标进发。10日凌晨1点40分,他们隐蔽在一栋房子里时,被德国*犬发现,随即爆发战斗。此战只有一名苏*侦察兵幸存,后来回忆了战斗的经过。戈尼利茨卡娅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中弹倒下。她挣扎着还想活下去,德国兵却残忍地给这年轻的姑娘补了一顿刺刀,然后将她的遗体扔进火堆里焚烧。

年3月31日,战士尼娜·戈尼利茨卡娅被追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她至今安葬在瓦赫鲁舍沃村(Vakhrushevo)附近的公墓中。

尼娜·戈尼利茨卡娅的纪念铜像,位于乌克兰的克拉斯尼罗

卫国战争中共有15名女性卫生员获得“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其中仅有7人活到战争结束,能够每年佩戴金星勋章出现在胜利节庆祝活动中。玛利亚·扎哈罗芙娜·切尔巴申科(MariyaZakharovnaShcherbachenko)正是这7名经历了一切生死考验的幸运儿中的一员。她出生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Kharkov)叶夫里莫夫斯卡(Yefremovksa)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赤贫,不到十岁就父母双亡。哥哥将她抚养长大,勉强让她念完了七年制中学。

卫国战争爆发前,玛利亚在集体农庄里给记工员当助手。德国人打来了,她在沦陷区继续干同样的活。年3月,苏联红*打回来了,敌人仓皇撤退,玛利亚随即应征入伍,接受了卫生员的训练。不久,她在格列标恩卡(Grebenki)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战斗。

年9月24日晚,切尔巴申科随13名步兵战友组成先遣小分队,准备强渡基辅城外第聂伯河。外人看来,这支小分队简直是去自杀。夜幕的掩护下,先遣队分乘两艘小渔船,在悄无声息中缓缓驶向对岸。

切尔巴申科的渔船搁浅在沙洲上,船上的人只能跳入冰冷刺骨的结冰河水中,游向对岸。黎明时分,另一艘渔船又运来17人增援。德*一次次发动进攻,要将苏联红*的先遣队赶下河。先遣队手里只有轻武器,但他们如钉子一般牢牢钉在阵地上。由于天亮后河面都在德*炮火的控制之下,他们近24小时得不到支援。切尔巴申科全力给伤员护理包扎,将伤员一一拖到安全隐蔽处。然后,她拿起波波沙冲锋枪,在一线跟步兵们一起战斗。

年11月刊登在后方报纸上的玛利亚·切尔巴申科照片,胸挎波波沙冲锋枪

第二天先遣支队才开始得到增援。从切尔巴申科渡过第聂伯河登陆到10月4日,这个勇敢的女卫生员共救下了名伤员。她冒着炮火忘我战斗的身影更是鼓舞了所有人。

年10月23日,先遣支队的全体13名战士与卫生员玛利亚·切尔巴申科被授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战争结束后,她考上了法学院,成为法律工作者,退休后在基辅安度晚年。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苏联红*共涌现出三名女英雄,分别是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丽琴科,机枪手尼娜·奥尼洛娃,以及卫生员玛利亚·卡尔波芙娜·拜达(MariyaKarpovnaBaida)。拜达年出生在克里米亚半岛克拉斯内彼列科普地区(KrasnyiPerekop)的诺维西瓦什村(NovyiSivash),早年父母双亡,由祖父祖母带大。她的童年生活极其困苦,放学之后要去集体农庄劳作。后来祖父去世,祖母患病,她只得辍学,去集体农庄全职劳动。拜达在集体农庄托儿所里看孩子,医院做护士助手。

德*的入侵让她直接卷入了战争——她家的房子在德国飞机投掷的炸弹之下化为灰烬。德*快速推进,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向塞瓦斯托波尔和辛菲罗波尔。医院的病人和伤员护送到安全地带,然后加入了当地的民兵。当地民兵很快被收编成苏联红*第步兵营,拜达成为了卫生员,随部队一起保卫塞瓦斯托波尔。

玛利亚·拜达战后的照片

不久,“玛露霞”(Marussia)·拜达的名字在艰苦的战斗中传遍了整个前线。她主动接受危险的任务,自愿加入侦察分队。第一次出去侦察,她便活捉回来一个受伤的德*飞行员。第二次出任务,侦察分队奉命去炸毁一处设在山洞中的德*机枪掩体。侦察兵们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目标,拜达发现有名幸存的德国*官想逃跑,利索地上去将其生擒。

年6月6日,上士拜达的一番英雄壮举让她从前的一切战绩都黯然失色:她悄悄摸进一处德*阵地,突然端起自己的波波沙冲锋枪连连扫射,还抡起枪托跟敌人肉搏。结果,她一举击毙德*15人,顺带着解救了被敌人俘虏的上级指挥员和8名战友,缴获回去一挺德*机枪以及其他武器。拜达的名声直达顶端,随即被授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

拜达继续战斗,由于腿部负伤被迫入院治疗。6月20日,她在病床上被授予了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红*报纸赞颂她是“玛莎·塞瓦斯托波尔斯卡娅”(MashaSevastopolskaya),“无畏的玛露霞”。

7月4日,历经艰苦的保卫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最终陷落。拜达没能随部队突围,落到了德国人手中。她先后被辗转关押在两座战俘营,其中在乌克兰里夫内(Rovno)战俘营时她试图逃跑。拜达被抓了回来,送进了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死亡集中营。她又加入了集中营里的抵抗组织,却不幸被奸细出卖,受尽酷刑折磨。所幸年5月8日美*解放了集中营,女英雄活了下来。

战后玛利亚·拜达回到了塞瓦斯托波尔。该市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并将该市第36中学用她的名字命名。她每年都会参加于城外马拉霍夫丘墓地举行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悼念仪式。年9月,拜达与世长辞,永远同她牺牲的战友们为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