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反科学思维的心理根源认知偏见思维惯性等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公众对不同的科学发现往往有截然相反的反应。新型飞机和新款手机一经问世就收获满堂彩,而质疑*治或宗教现状的发现就可能遭到诘难和反对。

如何说服公众接受那些有确凿证据的研究?光是喋喋不休地罗列事实显然不行。实际上,这样做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人类天生就存在认知偏差,在做决策时我们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近来,心理学家发现了阻碍理性思维形成的一些关键障碍,比如走心理捷径、固执己见、从众心理,他们针对每种情况,都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1.认知偏见

从原则上说,科学研究应该远离派别之争。毕竟,科学研究是通过验证关于自然界运行原理的各种假说来得出结论的。以鼠海豚为例:根据它的外表和水栖特性,这种动物应该是鱼。但是,科学家却多方搜集证据,打破了这个成见。观察它的骨骼结构,发现它没有鱼鳃。此外,它还与其他温血陆地动物有许多共同基因。因此,科学家很肯定地将鼠海豚归为了一种哺乳动物。

然而,究竟什么才算事实,却并不像确定鼠海豚是不是鱼一样容易让人达成一致。这一点,只要看看网上的新闻就知道了:美国*府的决策者在制定*策时,常常忽略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气候变化证据。还有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接受一百多年来有关进化论的证据。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学院知识分子给“科学”两字打上了引号,而许多非专业人士又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

公众对科学发现的态度是摇摆的:对于新型汽车和新款手机,大家笑脸相迎;而当科学发现挑战了现行的*治或宗教观念时,公众又会同样迅速地萌生敌意,历史上案例太多了。在伽利略的时代,罗马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其实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主张进步的知识分子,但当伽利略公布他的观测结果,质疑当时的主流学说时,他们却出离愤怒了。伽利略遭到软禁,被迫将自己的观点当作异端放弃。

原则上讲,科学思维就是尽可能得到和某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一旦科学家发现,某些论点没有牢固地建立在逻辑和以观察或实验为基础的证据上,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不同观点的提出者,要么不了解事实,要么就是出于私利的目的在阻止事实的传播——比如,某些烟草公司压制吸烟和肺癌相关的研究成果。面对缺乏理性或者怀有偏见的对手,科学家的嗓门常会越来越高,会更加高调地说明事实,希望自己的对话者也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然而好几方面的研究都显示,喋喋不休地罗列事实未必能让对方作出更客观的决策。在有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还可能适得其反。虽然人类是智慧生物,但可惜的是,在做决策时,我们并非完全理性。

要理解人为什么会有非理性思维,需要综合好几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本文的四个作者分别来自不同的领域。

查尔迪尼熟知启发法(heuristics),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迅速决策的法则。

肯里克研究了我们的决策是如何被一些社会性动机(比如寻找配偶的欲望或是自我保护的本能)扭曲的。

科恩研究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的判断。

纽伯格研究的是认知偏见,它会使人在遇到新的相反的证据时坚持原有的观念。

我们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深入理解扭曲理性思维的心理学机制。

大家经常受到错误观点的误导,弄清楚思维为何会误入歧途,对于以正视听至关重要。我们和同行的研究指出了阻碍理性思维形成的关键障碍。我们探讨了这些障碍为什么产生,我们该如何与它们抗争,并最终将它们击垮。在所有这些障碍中,有3种特别突出:

思维惯性。人脑天生就有一种对付信息过载的策略:当我们的信息太多,或者时间太少时,就会依赖一套简单的“启发法”来做出决策,比如接受群体的共识,或者信任一位专家。

私心成见。即使我们有充裕的时间、足够的兴趣,不用走捷径,我们有时仍会以有失偏颇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这时的我们不像一位公正的法官,倒更像一个为暴民代言的律师。我们天生有一种倾向,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