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匮乏,看电影便成为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说消遣,其实也不确切,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消遣有点像奢侈品,而且过于小资情调,是难以纳入主流话语体系的。但那时候能走进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也算是难得的放松和享受。
七八十年代的无锡影院表情
老照片:解放电影院
在无锡,70年代甚或延续到80年代,电影院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0家有余,如市中心的和平(红旗)、大众、吟春(春雷),城西的大戏院(工农兵),城北的解放、延安、红星,城南的文化宫、群众、江南,还有大会堂、商业俱乐部、西新俱乐部,丁村的县大会堂等也经常放映电影,这就是锡城影院名录大全。括号中的是特殊时期影院的曾用名,从名称更替也可窥时代的印记和讯号。
和平电影院
时过境迁,如今仍在营业的,只有和平一家了。这家老字号电影院年开业时名叫“皇后大戏院”,据说首映影片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后来,“和平”一度改称“红旗”,80年代才恢复旧名。
和平电影院
在我的记忆中,“和平”是一段时间内无锡规模最大的专业影院,放映厅纵深长,座位多,可容纳的观众自然也多,由于几乎没有坡度差,坐在后排看银幕必须伸长脖子,90分钟坚持下来不容易。我的观影生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模糊记得,孩提时曾被母亲抱着想挤进影院,但电影票上“婴儿谢绝”的字样把我挡在了检票口,一番争取未果,只好透过挂着棉帘的门缝朝影影绰绰的幕布看了几眼,就匆匆结束了这最初的观影之旅。
五爱广场
同样有过更名的是五爱广场(时称工农兵广场)的工农兵影剧院,据市志记载,这是锡城第一家按影剧两用要求建造的影剧院,年改名为无锡大戏院时,还引发过争论。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潜意识里,“戏院”这样的名词似乎只能属于旧时代。
当时影剧公司每月的排片量大致稳定在10来部,“文革”结束前几年更少,“八部样板戏”轮流放的日子虽然已告一段落,但每年投拍的故事片也不过10来部,加上引进的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影片,还是不够周转。所以除反复排片外,还出现了特殊的编排方式,即几部纪录片或科教片组合放映,票价五分或一角,而当时一场故事片的票价是一角五分,宽银幕影片适当提为两角或两角五。
纪录片、科教片可看性不如故事片,但在闹片荒时,可聊补于无。况且有些,如西哈努克访问中国各地、中国兵乓球队访问美加等纪录片,或可观祖国山川之胜,或可探异国风情之美,观赏性也非一般故事片可比。
去电影院“孵冷气”
那个年月,在无锡市中心东方红广场(现三阳广场)西南侧耸立着三块水泥材质的电影宣传墙,竖高的居中,横卧的分列两旁,大概二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更换一次,成为影片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
电影宣传画也称电影海报,是当时与人们生活结合最紧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是观影的引导和风向标,也是锡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旦有新的海报上墙,人们经过时难免驻足,竟有一种望之弥高的仰视感。宣传墙西侧,有一排与阅报栏连在一起的“电影之窗”宣传橱窗,有锡城各大影院的月度排片表,还有上映新片的图文介绍。当时的电影院也会出售《影剧月报》之类的说明书,这些都成为人们观影按图索骥的参考。这组与电影相关的建筑直到上世纪末新世界百货和华光大厦兴建时才拆除,但作为那个年代无锡的城市地标之一,还留存在40岁以上人的记忆中。
说到上电影院,如今的人们除了冲着电影的名头之外,对观影体验也很讲究,3D4D、巨幕、环绕立体声、多厅及情侣座等,观众可各取所需。但在那个年代,能看场电影就不错了,连空调也非影院标配,在吱呀作响的吊扇下,人们观影的热情并不逊色于盛夏的热度。去电影院去“孵(无锡话音bo)冷气”,是人们消暑的方式之一。如果含着棒冰在有空调的影院看场电影,那可真是享受。
当时位于复兴路的市人民大会堂(老大会堂)是锡城最先开放冷气的观影场所之一,也是较早更换皮质座椅的会场(影院)。虽然不是专业影院,但看电影的舒适度比起和平、大众、工农兵等可能还略强。
童年影院的温馨时光
吟春书场
复兴路口的吟春(春雷)电影院,也叫吟春书场,是书场的底子,规模自然较小,但也有一二楼之分,楼座仅两三排,在二楼看电影只觉着气闷,全无坐包厢的优越感,后来一度改建为放映小众片的艺术影院,观影条件大有改善。后在原址建的商业大厦(现名大东方百货)内设有大世界影城,延续了该处电影放映的一脉香火。观影体验最差的可能是毛桃巷底的商业俱乐部,放映厅一色木板座椅,开合起来呯嘭声不绝,夏天在地面上冲点凉水,用吊扇一吹,也有丝丝凉意。不过,商业俱乐部深居陋巷,放的多是二轮片,票价低,观众少,在此看电影常常享受包场的待遇,性价比超高。
工人文化宫
城市中心的影院,除了和平,大多是影剧院,如工农兵影剧院(无锡大戏院)、大众剧场等。从名称上就不难看出,是舞台演出与电影放映兼用的。
最典型的就是大众剧场,七八十年代几乎是无锡戏剧演出的大本营。无锡本土的剧团,如锡剧团、越剧团、滑稽剧团,还有沪剧团、评弹团等轮番上演,一时间人气鼎盛。据说,当年香港拍摄的*梅调影片《三笑》,其中唐伯虎就是由无锡越剧团曾经的当家小生向群扮演的。
大众剧院的门头虽然在人民路上,但放映厅(剧场)在门里一个小坡上,看电影、看演出还需爬坡,倒有点追求艺术的仪式感。我在这里看过许多电影,但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小学语文老师有两张电影票,他特许我不用上课,并建议我用一张退掉一张,买点零食,放松半天。那天的电影是《雾都孤儿》,感人的情节看得我泪水涟涟,但更感动的是老师对我的偏爱和宽容。后来,大众剧院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不得不拆除。但重建新剧场之前,掀去屋顶、撤去座椅的剧院还作为露天影院营业过一段时间,晚上坐在临时砌成的台阶上,伴着满天星斗看电影,还真有几分浪漫呢。
如今,那个单纯而美好的童年时代,连同锡城绝大部分的老电影院都已经消失在时光的深处。记忆清晰又模糊,城市熟悉又陌生。如同成年后看的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主人公多多对城市、对乡土的记忆很多都建立在孩时观影经历之上。这真像是一部快速闪回中的老电影,泛*的底版上镌刻着你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自然也会成为你生命底色的一部分,想抹也抹不去。
图:来自网络
-END-
人文风雅生活大美
你向往的生活情调都有
无锡广电文化融媒体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