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隐伏矿勘查经验与启示 [复制链接]

1#

-年间,在智利安第斯铜成矿带共有23个重大发现(超大型矿),其中10处完全在无矿化覆盖层的岩石以下(不含淋滤铁帽),有8处是—年间发现的盲矿。随着科技的发展,矿床开发深度不断加大。目前开采深度最大的矿山是南非兰德金矿,已超m;加拿大萨德伯里铜镍矿开采已超m深;中国辽宁红透山铜矿,勘探深达m。

露头矿和隐伏矿都是成矿系统的构成部分,因外生地质作用对成矿系统的风化剥蚀程度不同,各种后生产物对基岩中成矿系统的覆盖状况各异,便形成了不同产出类别的隐伏矿床。所谓的出露与隐伏,实质上是就人们对找矿标志的观察能力而言的。在找矿历史的早期,人们能寻找或认识的是业已出露地表的矿体。随着对成矿环境及相关次生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找矿标志的概念,可以根据地表铁帽和上覆沉积物中的指示矿物等发现下伏矿体。由于对控矿的地层、岩石、构造的深入了解和对成矿地质规律、成矿分带的理解的升华,已经可以依据诸多地质标志的综合总结成矿模式,指导找矿方向,促进了众多矿床的发现。许多矿床,就宏观地质标志的显露程度来说,可视为露头矿,而就其实际的产出状况看,已属于隐伏矿了。就勘查手段而言,物化探技术可以探查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发现元素乃至原子结构层面的成矿信息,大大丰富了找矿标志的内涵和外延,为隐伏矿的勘查注入了新的活力。隐伏矿勘查能力的提高,是人们认识、获取、综合找矿标志的能力的提高。

1、依据矿床产出条件,制定勘查程序:依据矿体(成矿系统)及其次生、后生产物相对于地表和侵蚀截面的产出状况,制定合理的勘查程序,提高隐伏矿找矿的整体效果

1.1隐伏矿的分类

隐伏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多种多样的在地表没有矿体露头的矿床。

1.1.1以产出状况为主的分类方案

广义的隐伏矿床包括多种产出型式。前苏联的舍赫特曼等把未出露地表的矿床统称为隐伏矿床,并进一步划分为:①覆盖矿床;②掩埋(埋藏)矿床;③掩覆矿床;④隐伏矿或盲矿床。池三川依据矿体是否产在基岩内部(未出露)、基岩上方的覆盖情况,将隐伏矿分为4类:①盲矿体;②覆盖盲矿体;③埋藏矿体;④埋藏盲矿体。本文根据现已发现的矿床的产出特征作如下分类:(1)露头矿(A)--矿体及其直接宏观标志出露于现今地表。(2)掩伏矿(B)--矿床形成后曾出露地表,后来又被厚层疏松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类矿床也常被称为“掩埋矿”或“埋藏矿”,美国卡林金矿带曾出露于地表的孤树、阿基米德、帕普来恩等矿床,均被后来的冲积层或砂砾层所覆盖。(3)覆盖矿(C)--矿床曾被侵蚀作用所揭露,但后来被时代年轻的基岩层所覆盖,智利的斯潘塞、加比苏尔、科亚瓦西等斑岩铜矿床曾出露于地表,后被熔结凝灰岩覆盖。澳大利亚卡迪亚里奇韦矿床出露地表后,又被成矿后的中生代玄武岩覆盖。(4)盲矿(D)--位于基岩内部,从未被侵蚀出露,一般深度较大,葡萄牙内维斯-科尔沃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加拿大东麦克瑞迪、克瑞顿铜镍硫化物矿床。(5)半隐伏矿或半掩埋矿(E)--同一矿床的部分矿体或大部分矿体隐伏或掩埋于地下深处,部分出露于地表。

1.1.2以产出深度为主的分类方案

刘家远等根据矿床离地面的深度,可将隐伏矿分为以下几类:(1)浅部隐伏矿:产出深度为0~m。这个深度相对较浅,使用一般的物化探方法便能探测出来。(2)较深部隐伏矿:产出深度为~m。矿产勘查的难度明显加大,中国矿产资源开发深度平均在m左右。(3)深部隐伏矿:产出深度为~m。在这个深度范围内,传统的地表勘探方法难以奏效。

1.2隐伏矿的勘查程序

(1)盲矿勘查:盲矿的勘查难度是最大的,主要是在已知矿区的开发勘探中,依靠对控矿规律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借助地表和深部地质、物化探资料的针对性采集,建立相应的找矿模型,取得找矿成功;在面积性普查和区域性找矿中,只利用各种地表资料和间接找矿标志找到盲矿的实例尚属罕见。应把盲矿勘查列为一种特殊的程序,主要在对已知矿床的“探底摸边”中采用。

(2)出露区和半掩蔽区的隐伏矿勘查:据已有经验,出露区指基岩出露地表的地区,包括原地风化产物和异地覆盖物厚度不大于1~3m的地区。隐伏矿的各种近地表的找矿标志能比较可靠地查明,化探优势能充分地发挥,物探(甚至遥感)技术能有效地应用,宏观地质控矿要素能准确地确定,已有的区域找矿和局部找矿经验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半掩蔽区指与出露区毗邻或相间的浅覆盖区,原地和异地覆盖物的厚度较小,一般不超过10~30m。矿体及其成矿系统的标志或踪迹尚可在近地表查明,覆盖层对深部成矿信息的屏蔽还没有完全阻止一些常规找矿方法的运用,出露区的找矿经验和勘查程序尚能借鉴和采用。在这2类地区,对矿床的存在、分布有确切的、必然的、直接的指示意义的信息和对矿床的存在、分布有关联的、概率的、间接的指示意义的信息,均可借助各种勘查方法不同程度地查明,直接找矿和间接找矿的策略可以综合运用,构成了一套包括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在内的找矿程序。

(3)掩蔽区隐伏矿勘查:通常,掩蔽区指被厚层(数十米至百米以上)异地运积物广泛而连续覆盖的地区(亦称覆盖区)。基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用一般的地质方法已无法观测,基岩中的成矿信息被严重乃至完全屏蔽,常规的地质找矿方法难以施展,只有某些探测深度大、观测精度高的物探方法和一些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才能获取到某些可用的找矿信息。虽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找矿经验的持续积累为这些方法的找矿应用开辟着道路,但仍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掩蔽区找矿在技术上、经济上都面临着很多难题,尚未形成可行和通用的勘查程序。

2、研究控矿地质因素,确定找矿标志:在区域性勘查中,针对拟寻矿床的地质特征,抓住深部关键的地质因素,查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的对应关系,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判据转化成地质找矿标志,是提高隐伏矿找矿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1)卡林型金矿—用区域性重磁资料查明与矿有关的深部岩体与构造。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带的矿床与深部隐伏的深成花岗岩体和大型断裂系统有关,矿床往往产在花岗岩体与围岩的边界上,圈定隐伏岩体成为找矿突破的一个关键地质问题。航磁和重力法可有效地圈定深部花岗岩的空间展布范围,美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根据磁测数据编制了内华达深成花岗岩体分布图,推断出了深成岩体的边界、成分和时代。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大多数已知的浸染型金矿床靠近计算出的磁化强度界面或推断的深成岩边界。根据磁测结果推断出了与卡林型金矿有关的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范围。

(2)萨德伯里铜镍矿—用反射地震和重力资料确定含矿杂岩体底部的界面。加拿大萨德伯里矿区现已扩展成为一个长轴60km、短轴27km的扁环形矿带,已发现50多个矿床,镍金属潜在资源量超过万吨。萨德伯里的铜镍矿化和萨德伯里火成杂岩体(SIC)密切相关,矿化正好产在SIC与围岩的界面上。查明萨德伯里盆地SIC底面的深度(界线)是实现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的一个关键地质问题。由于SIC的底界深度颇大,综合应用反射地震和重力测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地震成像表明,萨德伯里构造的深部明显不对称。在北半部,反射地震剖面反映出了花岗岩-苏长岩和苏长岩-底板岩石的界面,证明萨德伯里的北山由向南缓倾的(25~30°)底板片麻岩、SIC及沉积岩层组成,叠加的构造起伏不大。高频反射地震的结果发现,在盆地中心之下构造型式发生着变化,靠近SIC中轴的沉积岩层和SIC的上层被断层截断,而底板片麻岩和SIC的铁镁质岩单元则继续向南倾,在盆地中心深达4.5km,到南山之下达10km。南山的地震成像以陡北倾和南倾(≥45°)反射面为主,有些南倾反射面向上投影到南山剪切带上,其他反射面S标志层由层状地带(北部)向形变地带(南部)过渡;解释为单个的主剪切带或断层带。在这些剪切带或断层带上,岩性单元产生了叠瓦作用,而萨德伯里构造在北西—南东方向上发生明显的缩短作用。在萨德伯里构造的南缘附近,明显的近地表北倾反射面很可能来自苏长岩-花斑岩界面。依据地震方法在盆地内确定了杂岩体的底界,通过三维地质模拟,加上井中物探,发现了一批矿床,最为重要的是年发现的NickelRimSouth矿床。

3依据矿床分带模型,预测深部矿化:成矿作用的分带现象是一个普遍规律,从与矿体伴生的元素组分分带和浓度分带,到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分带。利用成矿作用的分带特征指导隐伏矿预测和深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和利用分带规律,是提高隐伏矿勘查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成矿模型的研究来说,初期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个类型甚至某个矿床进行,不太注意它们之间的成矿联系。近10多年来,人们越来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