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表现性评价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与语、数、英等学科所不同的是,体育课上我们要教学很多的运动技能,这些技能要通过“表现性任务”将学生的运动“表现”出来,对“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就是“表现性评价”。这是一种异于纸笔测试的评价,我们以前凭经验也正在这样做,但较少从“技术”的层面去改进,通过“表现性评价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本文拟以“持轻物掷远”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技术的运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中国论文
一、角色转型:让学生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体育课堂,几乎沿袭着这样的一种“套路”: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与表现―教师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几乎就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参与,或者即便是象征性地参与了评价,也只是“意思意思”,没有与“学习”深度地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真正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在“课堂评价”新视界中,“评价”与“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主体。当然,这种理念要转化为课堂的行为,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以我执教的二年级《持轻物掷远》一课为例。
在课的设计之初,我就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以评促学,以学助评,这里的“评”,也包括学生的评。但是第一次执教,在完整动作成形后,我还是充当了“主角”,给予学生“你真棒”“嗯,还要继续加油”等程式化的评价。虽然有涉及学生的互评环节,也是以简单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而作结。这种评价权,教师是“匆匆而随意地给”,学生是“象征性地评”,他们既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也就没有独立评价的可能,因为“评”与他们无关,所以对于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他们也就不去深思了。
第二次执教,我将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在技术动作的分步学习中,将学生的自评、互评嵌入每一个环节,鼓励他们持续地对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学习进行评价。技术动作的学习与结果,成了他们评价的重点:“老师,Z同学的动作不正确,他的手臂弯的地方(肘关节)没有高过肩膀。”“老师,我的高过肩膀了”……这类问题很多。对于教师忽略的细节问题,学生也发现了,他们对于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因为评的主体回归,学的主体也顺理成章地回归了。
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成为评价的独裁者,而应让学生围绕着学习与评价,徜徉在思考的长河里,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检验并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表现性评价的“表现者”即学习者,要让这个学习者成为深度学习者,必须让他们同时成为重要的“评价者”。
二、评价要点:为课堂构建明晰的评价标准
以往的体育课,常常通过“示范―模仿―展示―评价”等一系列程序进行教学,其间固然也有“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评价要点”的设计,更多的只是简单的对与错。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技术是评价要点的设计,评价要点的清晰、明白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效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让评价主体回归课堂”,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术,要让评价主体明白怎么回归,如果连回归的路都不明确,如何到达目的地?
在第一次执教“持轻物掷远”一课时,本着“专业的总归是最好的”的想法,我边做“标准动作”边开始进行“专业讲解”:“两脚左右开立,如果你是右手投掷,那就左侧对投掷方向,右手持毽子向后引伸,投掷物毽子在背后稍高于肩,就是‘背后过肩’,然后右脚蹬地,转体,挥臂经肩上、头侧把毽子投过障碍物……”但是,这种专业讲解收获的不是学生认真的听讲,而是将他们更快地“推”出了课堂。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后续的讨论中才逐渐明白,所谓“专业”的讲解,却显得枯燥、乏味、复杂,如此面面俱到的评价“要点”,其实也不是什么“要点”了,学生自然不愿意听。
吸取第一次执教的经验教训,第二次课堂上,我摒弃了专业详尽的技术要点讲解,而是将这份“专业讲解”进行提炼,简化为“一转,二屈,三挥臂”,三个步骤七个字呈现给学生,一目了然而又高度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紧扣三个评价要点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生的自评。一转:有没有侧对投掷方向;二屈:肘关节有没有高于肩膀;三挥臂:有没有用力向前投。对照评价要点,他们练习得很认真。然后是学生的互评,小组进行徒手试投,前后两人为一组,一人试投,一人根据三个评价要点进行评价和帮助。最后是集体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自评。一连串的评价下来,学生并没有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更快更标准了,课堂氛围更宽松活泼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评价要点从复杂到简单,学生的表现从注意力涣散到意犹未尽,简明准确,让评价要点成功地转化为评价主体――学生的学习要领,找到“回归”的有效技术。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有了清楚的评价要点,有理有据,所以学生评价和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表现性评价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三、清晰反馈:让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体育课堂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反馈路径,评价之后,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回顾以往的课堂,针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我们也有自评、互评和师评,但是得到的反馈只是“肤浅”的对与错,缺少针对性,也难以深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适切的评价框架,学生抓不住评价的要点,也就谈不上自我纠正,自我改进了。
第一次执教二年级“持轻物掷远”时的生生互评阶段,我一如既往地邀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然后指名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该生的评价是:“他的动作是不对的。”我满意地表扬了他。继续练习时,同样的错误动作依然存在而且不在少数。事实证明,之前的评价对学生改进技术动作没有起到任何的促进作用。我又邀请了一个动作近乎标准的学生上前演示,大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很是有成就感。结果呢?学生在练习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确,没有清晰的评价要点的引导,学生找不到“病因”,又怎能“对症下药”,又何谈“药到病除”呢?
第二次执教过程中,依然是“学生展示―指名评价”,只是在这之前我给予了学生清晰的“一转、二侧、三挥臂”的简明技术要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的“反面”演示结束,大家的手如雨后春笋,越举越高。学生Z抢着回答:“他的动作是错的……”我还想试探性地问一句“为什么”时,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谈自己的看法了:“他刚刚没有转,身体没有对着投掷方向。”当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正面”的演示后,学生的评价也是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此后的教学中,我没有做任何的提示,练习中绝大部分学生已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觉进行纠正,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时间竟缩短了3分钟。
两节课,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步骤,改变的只是学生评价的内容,从“专业”到“简单”了,学生的反馈却是从模糊到清晰,不仅技术动作进一步完善,也从被动的学转向了主动的“我要学”。
通过“持轻物掷远”前后两次执教而收到的不同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表现性评价技术的魅力。运用表现性评价技术,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型,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评价者。运用表现性评价技术提炼评价要点,使教学化繁为简,使评价清晰明白,直接保证了课堂反馈的及时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
(姚晶晶,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00)
: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