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外人才大战华为建16个海外研发中心,三 [复制链接]

1#

华为的全球领先,有多少海外员工的功劳?

用2个故事来告诉你。

20多年前,任正非招聘了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数学家,可他十几年却天天在公司玩电脑,不知道在干嘛,也不谈恋爱,在外人眼里很奇怪。管研究的人去看他,打一个招呼就完了。任正非给他发院士牌时,他‘嗯、嗯、嗯’就完了。

有天他突然来找任正非说把2g到3g这个算法突破了。

任正非马上安排拿到上海进行实验,果然厉害。它使得华为用一个基站能同时处理2G和3G信号,成本降低了30%,一下子就超过了爱立信。

年凭这个技术,华为拿下了沃达丰的订单,然后迅速横扫欧洲,从通讯设备市场排名第四上升到了第一。

事实上,华为的很多个世界第一,都是由外国员工贡献的。

意大利人隆巴迪(RenatoLombardi)是著名的微波研究专家。10年前,华为因为他把微波研究中心设在米兰。

这位隆巴迪把与他共事过的、在业界具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成功经验的专家都拉到了华为,组建了50多人的微波专家团队。

这支团队帮助华为占据了全球最大的微波市场份额,引领着微波行业的最前沿技术,现已成为华为微波的全球能力中心。

可以说,没有这些国外的顶尖人才,就没有华为的世界级领先。

招揽世界人才为我所用,正是华为全球化战略的根基。

一、华为在全球的人才布局

01人才是华为打开世界的钥匙

早在90年代,华为就定下目标,要在世界电信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年的某一天,任正非走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有同行者问他:“你怎么评价方正?”任正非答:“有技术,无管理。”“怎么评价联想?”任正非答:“有管理,无技术。”对方进而问道:“华为呢?”任正非脱口答道:“既无技术,又无管理。”

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民营企业,怎么才能与国外高手同台竞争呢?

任正非在年“答新员工问”时说:华为要活下去就要学习,开放合作,不能关起门来赶超世界。

“如果我们把门关起来,靠自己生存,一旦开放,我们将一触即溃”

华为找到了打开世界的那把钥匙——招揽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在华为的外国高管名单上,不乏国际大公司高管和外国*府要员:

华为的前采购部总裁是一位德国人,在这位德国人的带领下,在IT泡沫破灭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华为降低了20多个亿的成本。把华为整个采购体系从小农水平直接拉升到到国际水平。

华为的首席设计师马修先生(MathieuLehanneur),是一位法国人,之前曾是卡地亚、三宅一生等品牌的设计师。

华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安全官约翰·萨福克(JohnSuffolk)曾经是英国*府的首席信息安全官。

华为美国分公司的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AndyPurdy),在-年间曾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家网络安全”部门的负责人。

SamirJain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的网络安全官SamirJain去年被揽入华为麾下。这甚至引起了特朗普的抱怨

很多大企业退休高管,在华为这里都依然发光发热:一位退休的前丰田董事,被华为请来,组建了一支日本顾问团队,专门指导华为的精益管理。

当欧美那些老牌巨头在忙着并购重组,扩充市值之时,不上市的华为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惜代价抢人才。

年,在百年的加拿大电信巨头——北电网络破产之时,华为不惜重金,挖来了当时北电的全球网络技术实验室主管童文博士,其于北电破产后加入了华为渥太华研究所,成为华为无线通信首席科学家。

居中捧奖牌者为童文博士

而他现在的身份是:华为5G首席科学家。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只想说:华为赚大了!

孙中山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一个人,改变一场战局;一个人,引领一个时代。——这就是人才的威力。

深谙此道的华为,为挖一个顶尖人才,开出3倍以上的薪水已是司空见惯。

02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

仅仅靠高官厚禄来招揽人才,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武器,毕竟有钱的企业很多。

华为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因人而变”、“因地制宜”。

任正非说: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

与一些企业把人才招回国内使用的方式不同,华为是在全球找人才,找到人才后围绕他建一个团队。

华为轮值CEO郭平有一次会见了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恩达·肯尼问,华为为何选择在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公里之外的科克(Cork)建立研究所?郭平回答:因为那里有一位网络架构的大牛人,他只愿意待在家乡,华为就在其家乡为其建立了一支研究团队。

郭平口中的这位大牛就是克里纳先生(MartinCreaner)——全球著名的商业架构师。如今,这个“一个人的研究所”也有了20多人的专家团队。

在任正非看来,“离开了人才生长的环境,凤凰就变成了鸡,而不再是凤凰。”

事实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优势人才,华为的策略,就是因地制宜,在全球建立智库。

在俄罗斯做数学算法研究,在法国做美学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应用,在德国研究工程制造,在美国研究软件架构,除此之外,还有以下:

比利时布鲁塞尔是华为的运营商软件和业务分发平台领域科研中心

意大利米兰是华为的光电领域和微波传输领域的研发中心

德国慕尼黑是华为的运营商软件、光网络和未来网络领域的研发中心

纽伦堡是华为的能源领域的研发中心

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华为的无线技术研发中心

……

截止年,华为已拥有16个全球研发中心,31个联合创新中心,外籍专家占比达90%。

也难怪华为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03人尽其才,攻心为上

光是把人才揽过来,并不能使之尽心。

唯有真正的尊重人才,公平公正,才能使天下英才“心悦诚服”。

华为在对待不同国籍的员工态度上,并不偏袒中国员工,甚至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当地员工。

华为高级副总裁吕克,曾经担任印度研究所所长,在他任所长期间,明确规定办公室的任何区域都只能用英语交流,下班后中方员工也要尽量用英语对话。这一规定,迅速拉近了外籍员工与中方员工的心理距离。

这种对外国人才一视同仁的态度,换来了外国员工的尊重,更换来了他们努力的工作。

华为的印度研究所负责人发现,印度籍技术人员每月开发代码多条,几乎条条有效,其工作效率甚至远超中国籍的员工。

据统计,华为的员工来自全球近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籍员工达到4万人左右,海外员工本地化率约75%。在美、澳、欧等国家(地区)的华为当地公司中担任董事长或总裁的也大多是外国人。

正是华为对海外人才,充分的尊重和授权,才换来了人才“不把自己当外人”。

也正是全球人才“为我所用”,才有了如今华为领先全球的实力。

二、“老对手”三星是如何做的

如果要数一数华为在全球的老对手,三星一定名列前茅。

同为芯片领域翘楚的三星在对待人才上,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三星已故掌门人李健熙,技术出身,同时也是三星半导体的总设计师。早在年他就提出了进*芯片领域的规划,并先后50多次前往美国引进人才技术。

李健熙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三个比尔盖茨就能把韩国提升一个档次,自己的任务就是找到三名这样的天才。

而他的诀窍就是“高价挖人”:用三倍工资挖空了日本东芝工程师,快速提升技术,同时大打感情牌,呼吁海外韩国工程师回国参战。一批韩国的留美工程师,热血沸腾,相继回国。

其中就有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海龟博士陈大济(ChaeDaeJe),他之前曾在IBM工作了7年。回国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帮助三星把占据半导体行业榜首25年的英特尔拉下马。

现在的陈大济已经是韩国信息产业部部长。

连续攻城略地的三星,先后打垮了日本的半导体业、台湾的面板和存储芯片产业,不想在遇上台积电这个珠穆朗玛峰时,却始终占不到上风。

机会来了。

台积电研发核心骨干梁孟松,曾是首任CTO的得意门生,也是最有望继任研发总监的候选人,然而由于内部排挤,离开了效力17年的台积电。

我们的马老师说的好:员工离职千万条,但最重要就2条:钱没给够,心受委屈了。

求贤若渴的三星,在梁孟松2年的竞业协议一到期,就立即聘请他当上了三星的芯片部门技术长。

据传年薪高达1.35亿台币(折合万人民币),是台积电薪资的三倍,甚至超过了三星联席CEO的待遇。梁孟松每次往返于韩台之间时,也都是三星集团的私人飞机接送。

被重用的梁孟松,对三星忠心效力!

三星的技术一年一个台阶:45nm、32nm、28nm,到了年已经可以和台积电平起平坐。紧接着,更令台积电没想到的是:三星率先突破了14nmFinFET工艺,台积电憋了10年的大招,居然被三星抢了先。

这一招不仅使三星成功的拿到了高通的订单,甚至与台积电合作多年的苹果,也转投了三星的怀抱。

台湾媒体遗憾地称“台积电的技术优势,已在一夕之间被抹平了”

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怒不可遏,将梁孟松告上法庭。命令律师团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其违反竞业协议的证据。

后续的结果对我们而言已无关紧要。

但三星在对人才的认知高度,和用人的气魄上,已足以令我们敬佩与学习。

三、国家的崛起首在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胡瑗《松滋县学记》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行业的兴旺,一个企业的领先,靠的都是人才。

然而在改革开放早期,我们却犯了很多糊涂。其中之一,就是以为砸钱可以砸出领先。

01砸钱砸不出国力的强盛

90年代初,中国就提出了进*集成电路行业的口号,先后启动了“战略”、“工程”“工程”,由国家牵头,几十亿、上百亿的砸钱。然而,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

以首钢为例,年,与NEC成立合资公司做芯片。技术全部来自于NEC,工人们“对着日本图纸生产”。虽然没有核心技术能力,但恰逢行业景气,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个多亿。

那会儿的首钢财大气粗不差钱,甚至喊出了“首钢未来不姓钢”的口号

年,首钢找到了一家美国公司AOS,合资成立“华夏半导体,投资13亿美金做8英寸芯片,技术来源于AOS。但很快,年IT泡沫导致全球芯片行业低迷。首钢在AOS和NEC撤出后,马上就失去了技术来源,而自己的人根本无力做任何研发。

随后,首钢黯然退出芯片行业。

年,由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启动了上海华虹NEC项目,总投资额亿人民币,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电子工业项目。

但,全国人民砸锅卖铁搞科研,换来的却是外国淘汰的技术设备。基本上中国拿到手的要比西方国家落后三代左右。

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西方国家又怎么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你呢?

这样的结果就是,投产即落后。举个例子,当国内还卡在0.8微米芯片无法量产时,海外主流制程已经达到了0.18微米。落后的技术带来落后的产品,落后的产品更加没有市场。

年,华虹NEC全年亏损13.84亿!

媒体们憋不住,率先开炮:“光靠砸钱做不起芯片”

没有顶尖的人才,连过时的技术都吃不透,何谈自主研发?

深受落后产能困扰的中国,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人才!

怎么办?——引进海外人才。

02海龟的回流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行业的兴起,往往始于一批顶尖人才涌入了这个行业。

比如中国风投产业的繁荣,就是一批有着国外留学经历或金融背景的海龟所带来的。这个名单里的大佬有:

沈南鹏:耶鲁大学硕士,曾就职于美国花旗银行,现任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闫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治学博士,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

熊晓鸽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IDG资本全球董事长

张磊: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徐小平: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真格基金创始人

……

正是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带回了中国,才有了整个风投产业,乃至中国整个创业风潮的兴起。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兄弟企业——台积电。

56岁的张忠谋从美国的德州仪器辞职后,回台创立了台积电。跟随他的还有一批美国归来的顶尖高手。

比如台积电首任技术执行官胡正明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其得意门生梁孟松曾就职于AMD;研发队长蒋尚义曾在美国德州仪器、惠普工作;后接任张忠谋出任CEO的蔡力行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技术核心人物余振华则是美国乔治亚工学院博士。

这家和华为同一年成立的公司,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全球芯片代工的霸主,占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代背井离乡学子们的青春汗水,也是落叶不忘归根的赤子之心。

没有放眼看世界的这批人才,哪来的对列强的追赶与超越。

闭门造车造不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必须把人才撒出去,师夷长技以自强。

但仅仅是本国海龟的回流是远远不够的,大国之争,争的是全球英才为我所用。

在这方面美国堪称全世界的典范。

三、中美的海外人才策略

01美国的“猎头计划”

坦率说要想了解清楚美国的海外人才战略,非一朝一夕之事。

我们不妨从下面这个故事,来侧面感受一下这个对手的“可怕”。

罗斯福总统

二次大战结束前夕,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布什提交了名为《科学技术——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有着巨大而无穷的潜力,重视科技人才,是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才能达到的。

这个特殊手段就是要组建一支特殊部队,到战败国那里把科技精英弄到手,使他们流向并定居美国。为此,美国竟动用了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组建了一个部队,代号“阿尔索斯”计划。

不久,“阿尔索斯突击队”负责人,带着美国*府开列的一长串高级人才名单,秘密的来到了德国。

于是在北欧广阔的土地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场景:苏联人用火车、轮船将德国的物资、设备源源不断的拖向苏联;而美国人却不断地在废墟中、难民营、战俘营搜寻名单中的人,最终将名德国人才送往美国。

这些人在美国得到了宽待,既往不咎,还给以高薪和优厚的生活条件。正是这些人,对战后的美国高科技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个小小的案例可以佐证:美国的宇航之父克劳金就是其中之一,二战时,他曾做过德国的*卫**官。

而“阿尔索斯突击队”也成了美国最早由国家组建的猎头公司。

接下来,我们再从法律层面,看一下美国的人才*策:

新《移民法》规定:国家每年留出29万个移民的名额专门用于从国外引进高科技人才。凡是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才,不考虑其所在的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允许入境。

据美国学者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中40%到了美国。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业的欧洲人中有50%长期居留在美国。

在美国59%的高技术公司里,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90%,在计算机产业里,博士中50%以上是外国人。

在美国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中国和印度,其中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中国人。(6万呢!喊话一下国内的小米、BAT,还在等什么?)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我们是一个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我们的国力源于我们自己的移民传统和我们欢迎的异乡侨客。这一点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

美国正是通过不断地吸引全球的人才,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新陈代谢和能量交换。

这就是美国强大的根源所在。

02、中国已在觉醒

令人欣慰的是,近10年里,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上,也渐渐觉醒。

比如,在海外顶尖人才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外籍院士群体。

日本的国宝级教授藤岛昭被授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先后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他们中许多人都已是中国科研院校的骨干,其中还有3位是中科院院士。

弟子之一的刘忠范院士说:“是藤岛昭先生将我领进了科学的大门。”他年离开日本回北京大学时,藤岛昭等人送了64箱仪器设备和材料。“这些仪器设备和材料一到位,我在北大化学院的实验室立刻成为国内一流。”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迈克尔·霍夫曼教授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早在年他就成了清华大学海外学者,每年有60-70天在中国度过,为中国培养了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

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曾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之后,被西安交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年,入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但,我们也需要知道,一个泱泱大国仅仅是引进塔尖上的几个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更需要的是像美国一样,建立一套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从*策到资源层面,大力投入。

五、结语

孙中山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举国之力在抢夺人才之时,我们不能指望少数英雄们,仅凭每月的几千块钱,骑着自行车为国家无私奉献。

人才的“走出去”和“引进来”背后,是对人才的认知高度和投入力度。

任正非在面对央视的采访时说:“全世界有两次大的人才迁移。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万犹太人从俄罗斯迁移到以色列,让以色列达到一个高点。第二次是现在,美国正在排外,大量的留学生在国外就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能回流中国。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国外的科学家到中国来,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大国的人才之战已经开打,历史的机遇已摆在我们面前。

中国,加油!

作者介绍:

庖丁姐,曾就职于百度、新浪等大厂的10年互联网老鸟。解商业人物、品商业案例,学人生智慧。所有文章均为庖丁姐手工打造,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