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奥匈帝国第二期 [复制链接]

1#

波斯尼亚危机

(一)波斯尼亚危机是年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一次危机,当时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阻碍塞尔维亚在该地的扩张,塞尔维亚对此感到非常不满。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于奥斯曼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年正陷于半殖民地的奥斯曼帝国境内爆发青年土耳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奥斯曼帝国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地区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策。年9月15日奥国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与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舰开放。

(二)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法国谈判时,10月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且开始*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帝国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队进行威胁。年2月亲德的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府在德国的支持下与奥匈帝国签订协定,以万英镑的代价放弃波黑两省名义上的宗主权,这使德国和奥国的对俄态度更趋强硬。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月1日塞*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十九世纪时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己无法回复以前强盛的局面,被喻作西亚病夫。

(三)一群年青土耳其*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土耳其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被时人称为青年土耳其*人。在年驻巴尔干南部地区的马其顿奥斯曼帝国*队兵变,要求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宪*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现不稳。当时巴尔干各国早已希望乘奥斯曼帝国衰落来瓜分其在巴尔干半岛剩余的属地,鉴于局势危急的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达成协议,希望通过召开会议商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二省前途所属的问题。俄国允许奥国由管理此二省改为统治,而奥国则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虽然两国皆彼此作出妥协但都希望先下手为强,最终奥国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却将与俄国的协议废弃。塞尔维亚一直都希望可取得波黑二省作出海口,以直接输出农产品,但奥匈的单方面行动却令塞尔维亚梦碎,故此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因为日俄战争后元气未复而未有实质支持,塞尔维亚亦唯有接受此一行动。不过此事件已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寄望取得仍是土耳其领土的阿尔巴尼亚才可突破。而奥匈帝国公然吞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名义上的属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掠夺土耳其在东南欧地区的剩余的属地。德国自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后他国皆与之敌对,使德国甚重视与奥匈的同盟,而这次巴尔干的冲突更使这种亲密关系表露无遗,反过来对俄塞构成明显威胁。

(四)至于俄塞虽未能以强硬行动作回应,但亦因此加强彼此的联系,以对抗德奥同盟。美国在波斯尼亚危机中奉行偏袒奥斯曼帝国,对塞尔维亚—希腊—俄国组成的“希腊正教轴心”不利的*策。与此同时美国官方和学术界不断放出支持土耳其扩大对高加索和中亚各突厥族影响,成为区域领袖的风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一个多山国家,其为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个联邦单位之一,首都为萨拉热窝。此国是在年代期间南斯拉夫战争时独立,并且根据戴顿协议是国际社会的受保护地区,由欧洲议会所选出的高级代表所管理。该国在行*及管理上被分成两个实体,其一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另一是塞族共和国。波士尼亚和赫塞哥维那本身是历史学上的两个地理区域,其在今日无*治上的实体可言。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该地于前年由罗马帝国占领。年时东哥特人将该地区占领,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黑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

(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年时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建立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后波斯尼亚被兼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许多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渐渐形成波斯尼亚穆斯林民族。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年奥匈帝国皇子弗郎茨·费笛南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为轴心国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波黑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和实际民族分布颇有出入。年10月波黑宣布拥有主权,年2月举行全民投票以寻求独立。波黑塞族人随即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波黑内战爆发。年月波族人和克族人同意共组联邦共同对抗塞族人,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黑分为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波黑内战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

巴尔干同盟

(一)巴尔干同盟是指年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四个东正教国家——希腊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联合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事同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保加利亚对于马其顿分配问题上的不满造成同盟的破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巴尔干同盟解散。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到19世纪时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年月1日签订《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

(二)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年在巴尔干爆发2次战争,第1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其目的是要求给予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把土耳其人从欧洲驱逐出去,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第2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后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乘机也参加这场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结果是保加利亚战败。历史上巴尔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14世纪以来那里生活着大小20多个民族,其中较大的有土耳其族、希腊族、保加利亚族、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民族居住得比较混杂,相互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塞尔维亚族居住地,那里既有塞尔维亚族,又有波斯尼亚族和门的内哥罗族。

(三)不仅如此的巴尔干地区还居住着俄罗斯人、马扎尔人、犹太人、穆斯林人和茨冈人等大量的外国侨民,马其顿地区有15.1万人,其中41万是信奉基督教的保加利亚人,4.6万信奉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还有14.5万希腊人、12万塞尔维亚人、9.5万赞扎尔人和4.8万犹太人。塞尔维亚有29万人,其他地区还有14万塞尔维亚族人。整个巴尔干地区中希腊的侨民甚至超过希腊本土人口,年的人口调查结果表明希腊国内有26.7万人,而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希腊侨民竟高达万,在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爱琴海沿岸、黑海沿岸到多瑙河入海口和小亚细亚地区中到处都有希腊的侨民。自14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巴尔干地区以来该地区各民族一直受土耳其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后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独立或自治,但是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年具有革新思想的青年土耳其*人在土耳其执*,但是并没有使土耳其改变其对巴尔干诸国的*策,被压迫的各民族没有得到自由,新*权仍然实施土耳其化。巴尔于各族人民不满于现状,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不断爆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要求本国*府与土耳其*府决裂,把土耳其统治者赶出巴尔干,让巴尔干享有自治权,成为真正巴尔干人的巴尔干。

(四)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这种愿望乃是促成巴尔干国家结盟的原动力,在这方面塞尔维亚的官僚和*队顺应塞尔维亚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压迫的愿望。年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一阿皮斯上校在塞尔维亚建立一个名为“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章程中提到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门的内哥罗、旧塞尔维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斯雷姆、伏伊伏丁那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解放出来,使它们成为塞尔维亚的各个省份。无独有偶的是其他巴尔干国家的统治阶级在本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自治的呼声下也怀有各自的打算,希腊*府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攫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兼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塞尔维亚想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为此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领萨洛尼卡,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门的内哥罗也不甘落后,它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分割诺维巴萨,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

(五)巴尔干诸国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商品来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想极力扩大国内市场,而且急需向外扩张夺取新的市场。于是巴尔干各国*府把矛头指向土耳其,特别是指向当时仍处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色雷斯、爱琴海诸岛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它们想通过一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达到各自的目的。由于国力不强加上巴尔干各国的民主阶级软弱无力,使得经济上和*治上必然的联盟变成巴尔干君主国的联盟,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和土耳其的腐败加速巴尔干各国*府反对土耳其的*事结盟,年月1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一项反土防奥的*事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海约定在有利时机进攻土耳其,当南部进攻土耳其时北部要对奥地利采取守势。双方还就肢解马其顿达成一致意见并标明有争议的地区,在这两个王国瓜分有争议的地区时选定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仲裁者。同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

(六)9月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也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形成。巴尔干同盟的形成不仅是巴尔干各国*府不同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推行扩张*策的结果,列强之间的冲突总是给巴尔干半岛投下阴影。在当时已经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集团(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组成的协约国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的战争计划中巴尔干半岛对双方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德意志帝国视巴尔干半岛为通向中欧和近东的桥梁,因此千方百计想打进这一地区。德意志帝国在土耳其占据重要地位,它承担土耳其*队的改组工作,得到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巴尔干地区的战略位置尤其重要,它要确保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半岛、地中海东部和北非的部分地区,为此想吞并塞尔维亚的东北部,而将塞尔维亚的其他地区交给保加利亚。它已从土耳其*府得到兴建从乌瓦茨到科索沃米特罗维察的铁路的特许权,而在科索沃米特罗维察已经建成通往萨洛尼卡的铁路。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扩张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目标仍然是君士坦丁堡和打通达达尼尔海峡,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它拉拢巴尔干诸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来反对德奥并打击土耳其。

(七)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明争暗斗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诸国的内外*策,左右着巴尔干*局的发展和变化,在这里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内心的传统意识更加根深蒂固。由于民族的兴亡受到传统敌人的威胁,巴尔干各国决心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土耳其,将它赶出欧洲来解放被占领土,实现各民族自治。这正是巴尔干同盟得以建立的直接成因和日后的一致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巴尔干地区酝酿着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巴尔干同盟是由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府拒绝此要求并开始*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年10月9日黑山对土耳其采取*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95万兵力,展开的*队为60.万人和门火炮,希腊海*拥有4艘战列舰、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土耳其动员85万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有41.2万人和门火炮,土*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达5个*)来加强。土耳其海*较希腊海*为弱,共有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

(八)巴尔干盟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数质量和*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优于敌*,这些国家的*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上以个集团*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个集团*)对付土耳其*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和伊皮鲁斯集团*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对土耳其海*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对土*形成包围态势,准备在土援*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将土*击溃。土*统帅部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展开其主要集团(18.5万人,门大炮)对付保*。黑山*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作战,保*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交战。位于保*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击退土*,开始围困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在左翼作战的保*第1、第集团*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于10月22日至24日在克尔克基利萨(洛津格勒)附近击溃土*第*,开始向南推进。

(九)10月29至11月日在吕莱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第4*被击溃,土*仓卒退却,保*统帅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于11月17日至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此处战线遂趋稳定。在马其顿中土*于10月2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发起总攻。第2集团*对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向库马诺沃发起攻势,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集团*对斯科普里(乌斯丘普)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快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利(莫纳斯蒂尔),马其顿的土*集团被粉碎。塞*务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黑山*共同包围斯库台(斯库塔利)。希*扫荡伊庇鲁斯境内的土*,包围阿尼纳。在马其顿南部中希*于11月1日至2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于9日投降。希海*封锁土海*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发起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尔后的*事胜利不符合列强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进抵伊斯坦布尔对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而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未来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的复灭。

(十)在列强的压力下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停战协定,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谈判。年1月2日土耳其发生*变,新*府(青年土耳其*)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日巴尔干联盟诸国重新开战,土*一败再败,月丢失阿尔纳和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被迫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黑山未参与此协定,黑山*继续围困斯库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民族解放的进步性质。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6.29—8.10)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十一)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和德国)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影响而从中插手,更是加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德奥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与希腊*采取*事行动,保*各集团*的进攻受阻,塞*进行反击突破保第4集团*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后保*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开战,罗马尼亚的一个*占领多布罗加,罗马尼亚基本兵力向索菲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年伦敦和约与保*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和罗马尼亚为另一方)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多布罗加的南部。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力量的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年三国同盟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上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战斗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

(十二)首先是火炮射击威力、射程和射速的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盟*有挺,土*有挺)以及新式武器与*事技术装备——飞机(除用于空中侦察外,还用于轰炸)、装甲车和无线电的使用。所有这一切促使陆*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的是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机动作战和向向心方向实施突击(向心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队射击能力的提高加强防守,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是实施有效冲击的重要条件。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为困难,向阵地战作战样式过渡的趋势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盟战争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的战略,巴尔干战争是第1次世界大战前夕一场多国参加的国际性战争,它受着各种地缘*治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集中地反映该地区和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就决定战争性质的复杂性。就第1次巴尔干战争而言虽然巴尔干诸国王室和*府有着扩张领土的意图,还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干预,但它有进步意义。因为战争的矛头指向长期压迫和奴役该地区各民族的奥斯曼帝国,指向落后的封建制度,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愿望。

(十三)通过这场战争巴尔干地区80%以上的领土和70%以上的欧洲人口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阿尔巴尼亚人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马其顿和色雷斯等地的人民获得解放。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正义性,它在摧毁整个东欧的中世纪残余方面”向前迈一大步。第2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与第1次不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插手,巴尔干诸国统治阶级为争夺土耳其在欧洲的属地而引起一场王朝战争,具有非正义性。这场战争把巴尔干各族人民拖进深渊,有50万以上的人口被迫出逃或被驱逐而流离失所。2.4万土耳其人被赶出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1.5万保加利亚人被迫从马其顿迁到希腊,7万希腊人从色雷斯逃往保加利亚,7万阿尔巴尼亚人被遣往埃皮尔,26.5万希腊人被土耳其驱逐出境,10万土耳其人也不得不从希腊移到小亚细亚。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诸国间旧的矛盾,而且还增加它们的新矛盾。马其顿被几国瓜分且未取得当地人民的同意,罗马尼亚占领南多布罗加也决非当地人民的意愿,保加利亚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版图的成倍扩大而极为不满,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条约》。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促使巴尔干诸国的力量重新组合,即原来的巴尔干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集团与保加利亚、土耳其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又分别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支持着。

(十四)巴尔干战争增加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的磨擦,各大国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决定着各自的*治态度,在具体问题上明争暗斗,但为了各自集团的战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让步。这些暂时的让步虽没有引发欧洲的大战,但却加深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刺激普遍的扩*备战。特别是协约国支持的塞尔维亚由于它在2次巴尔干战争中是最大的赢家(领土扩大1倍,人口由00万增加到近万),势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这对德意志帝国(~8)和奥匈帝国(~8)的扩张计划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奥匈多次宣称要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这就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火药库。在*事学术上巴尔干战争的作战方法发生一些变化,火炮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机枪数量的增加(盟*有挺,土耳其*队有挺),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的使用,使得地面部队经常采用疏开战斗队形,充分利用堑壕加强隐蔽并注意防空。在巴尔干战争中进攻一方善于实施机动作战,向心突击和迂回包围,这对导致作战的胜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次战争还为多国部队联合作战和加强盟*的战略协同提供宝贵的经验。

(十五)年至年围绕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问题接连爆发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尔其的战争。年意大利与土尔其之间战争的爆发促成巴尔干各国反土力量的联合。年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土同盟,随后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相继加入,巴尔干同盟形成。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绝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作战,10月17日至18日塞、保、希也先后参加对土战争,致使奥斯曼帝国*队三面受敌而节节败退。12月日土与保、塞、门三国达成停火协议,后因土*府拒绝议和条件导致年2月日战火重起,同盟*接连夺得亚尼纳、亚得里亚堡和斯库台,土耳其被迫求和。5月0日在欧洲列强斡旋下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伦敦和约》,土耳其丧失除君士坦丁堡及色雷斯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地,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达年的统治。年月1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十六)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年5月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依约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然而《伦敦和约》墨迹未干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已经爆发,这是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为争夺领土而引起的王朝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各统治集团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争吵,塞尔维亚因未得到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获利最多的保加利亚割让一部分马其顿领土作为补偿,希腊要求占有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罗马尼亚也希望占有南多布罗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也插手其间。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随之罗马尼亚加入同盟。6月29日保加利亚*队对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希*队突然发起进攻,拉开战争序幕。不久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参加塞、希、罗一方对保作战,保*四面受击而接连受挫。7月末塞、希、罗*队兵临保首都索非亚城下,保加利亚被迫求和。年8月10日保、塞、门、希、罗五国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保加利亚丧失其在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罗加,以后根据《保土条约》土耳其又重占亚得里亚堡,至此巴尔干战争结束。

(十七)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波斯尼亚人和黑塞哥维纳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要求摆脱中欧地区的奥匈帝国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而位于东欧地区的俄罗斯帝国出于侵略目,对这些要求予以支持,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还力图吞并塞尔维亚,这得到德意志帝国的支持。而奥塞两国的冲突又势必引起奥俄冲突乃至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角逐争斗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布加勒斯特和约》签订不到一年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巴尔干问题而突然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一)萨拉热窝事件于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6月28日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所以塞尔维亚从此把6月28日称为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两个互相敌对的*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策来调整对外关系。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时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

(二)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后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5年初摩洛哥发生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0年到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

(三)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事、财*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5年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马德里公约(年签订),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6年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后巡洋舰柏林号也于年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

(四)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年9月28日意大利*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两万余意*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装备精良,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土耳其*队,但遭到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为了准备战争的欧洲列强疯狂扩*备战,从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事法案增加*事预算,到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队(包括印度*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年通过新的*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0万的*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英德两国的海*竞赛最为剧烈。年英德两国举行裁*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费。

(五)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事预算达亿马克,协约国*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来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

(六)年月21日奥匈帝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吞并波黑的野心。20世纪摆脱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和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年成立国防会,年成立黑衣会,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 。“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

(七)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时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奥匈帝国的这一行动大大激怒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行刺斐迪南的计划。塞尔维亚*府事前已发觉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府试图阻拦黑手社的人出境,但与黑手社有联系的边防*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八)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一个炸弹,但仅仅擦伤斐迪南。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9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普林西普事后承认自己的罪行,由于当时他还不满20岁而不能判死刑,于是在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切除手臂的手术,8年4月28日因肺结核死于监狱中。年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7名刺客,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

(九)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波蒂奥克雷将*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察布里诺维奇马上服下氰化物并跳河企图自杀但不遂,其后被赶至*警拘捕。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厅,斐迪南夫妇参加市*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方向,正好撞上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被击晕,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现场,而普林西普当场被捕。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波斯尼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当时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时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事后普林西普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在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8年4月死于监狱中。

(九)年6月28日在经过两个月的预谋后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勃朗宁M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枪杀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这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该刺杀行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们在庭审前对普林西普和查布里诺维奇进行审问,警方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奥地利*队还发现塞尔维亚海关的文件,这些都导致另外2名嫌疑人被捕,只有穆罕默德·巴斯克逃到黑山地区。同年7月1日奥地利外交部长冯·贝希托尔德伯爵收到萨拉热窝一名副官的秘密电报,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犯人的陈述毫无疑问地表明被告人在贝尔格莱德就决定要采取这一暴行,而这一暴行在准备阶段便得到塞尔维亚官员的支持。他们还获得炸弹(手枪)、弹药和氰化物,毫无疑问普林西普、格拉贝日、查布里诺维奇在塞尔维亚海关的帮助下进行走私,然而没有证据证实塞尔维亚*府的部长直接下达刺杀的命令或是提供武器。”在八月份欧洲列强就这一事件确定自己的立场,并于同年9月19日在萨拉热窝的初步调查结束之前就开始战争。控告是在9月28日开始的,当博迪奥雷克考虑推迟审判到战争结束时贝希托尔德在10月1日的信中表示反对,他还给出法官和检查官应该遵守的程序,主要目的在于奥地利想要塞尔维亚承担引发世界大战的道德责任。

(十)对25名被告人的审判是于同年10月12日在*队监狱的房间里进行的,没有陪审团,审判是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小组进行的。奥地利想要的审判结果也决定指控的罪名,尽管谋杀是死罪,而谋杀的从犯却不是死罪。而且除了伊克里外另外5名谋杀者都是19岁或者更小的男学生,这样一来根据奥地利刑法典就不能被处决。案件的严重程度要求不只一个死刑,于是指控的罪名变成叛国罪,因为叛国罪的从犯也可以被判处死刑。这实际上是一次公审,仅仅11天的时间无论是用来彻底地查清这个复杂的案子或是进行充分的辩护都太短了,尽管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次公共事件,但是能够进入到法庭的只限于极少数受特别邀请的人(只有奥地利的支持者才有资格得到)。只有六名记者出席庭审,三名来自萨拉热窝,两名来自布达佩斯,一名来自维也纳,持反对意见的新闻记者一个都没有。审判是以克罗地亚语进行的,直到审判结束后辩护律师实际上都在保持沉默,而检查官则就被告人的出身、教育、职业、*治意见和他们参与秘密革命组织的细节严加盘问。控诉主要针对国家防卫,一个合法的文化组织,散布民族主义的宣传。控方显然将他们与黑手*搞混了,因而在审判中并未提到黑手*,控方尽力想要将塞尔维亚扯进来的努力失败了。

(十一)在审判结束时缺乏热情的辩护律师们试图以贫穷的出身、坏伙伴的影响和支持塞尔维亚的宣传来为他们的客户开脱,只有鲁道夫·斯特勒博士进行热情的辩护,他对叛国罪指控的有效性进行质疑。年合并法案说并入奥匈帝国需要双方的同意,而匈牙利至今没有同意,由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独立的国家,所以叛国罪的罪名不能适用。但是法庭就他这种自大的行为进行训诫,并认定叛国罪成立。在同年10月28日法庭作出判决,16名被告有罪,其他9名因缺乏证据被认定无罪。有罪者(他们中没有一个属于谋杀小队)被立即执行执行绞刑,尽管其中两个人因上诉而减刑。判处达尼洛·伊里克、内德利科·查布里诺维奇、内乔·凯罗维奇、米哈耶洛·约万诺维奇、雅科夫·米洛维奇绞刑(在上诉中凯罗维奇的判决被减刑为20年,米洛维奇被减刑为终生监禁)。判处普林西普、查布里诺维奇和格拉贝日20年劳役;判处瓦索·丘布里洛维奇16年劳役;判处波波维奇1年劳役,上述5人应被禁闭在单独的牢房里,其余6人被判处三年监禁至终生监禁。普林西普、查布里诺维奇和贝拉格日被判处20年劳役,他们被带到波希米亚的特莱森塔,三人都死于8年4月28日。表面上是死于肺结核,一种由严寒、饥饿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造成的疾病,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慢性处决。在战后和奥匈帝国解体以后,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将几位烈士的遗体送回南斯拉夫。

(十二)经常被人们遗忘的是萨拉热窝戏剧的第二个行动,它于7年4月2日发生于萨洛尼卡,那时在奥匈帝国的控制之下。当时对黑手*头目“蜜蜂”进行的审判开始了,他是在亚历山大塞尔维亚摄*王的命令下被解除职务并被捕的,因为担心他会密谋刺杀这位摄*王,同时被捕的还有穆罕默德·巴斯克。在这次被非法操纵的审判中“蜜蜂”被迫承认他在刺杀大公案件中的作用,以为他会被释放。然而他却在7年6月26日被认定有罪,以合法但不公正的形式被执行死刑。在后来的一些年里关于谁应该最终为萨拉热窝刺杀案负责时人们提出无数的主张,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是最高阶层的阴谋。看起来仍然是一群理想主义的热情的民族主义青年自发的行为。他们在整个行动中表现得非常不专业,他们的看法是他们的成功完全是运气好,而他们的这种运气引发的一系列*治事件为整个20世纪剩下的时间都笼罩上一层阴影。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事集团所利用,奥匈的*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

(十三)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德国渴求战争并认为年进行战争有利,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年俄国基本上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年打仗。根据推测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德国人预感到俄国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后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注的*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7月5日奥匈驻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呈交威廉二世。

(十四)信上说:“奥皇储遇刺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国同盟,分裂我的帝国。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领土将长期遭受危险。最近在波斯尼亚的可怕的事件发生以后,你一定也认为奥塞之间的敌对想求得友好的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贝尔格莱德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则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策将受到威胁。”信中所谓惩罚塞尔维亚就是发动侵略战争,弗兰茨·约瑟夫恳求威廉二世表态支持他的战争行动,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年7月5日和年7月6日威廉二世接连召集高级将领和*府大臣,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他把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宠臣,将*们回答皇帝说一切战争准备已经就绪。总参谋部的*需部长报告皇帝说:“在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动员计划已在年月1日完成,*队和往常一样都已做好准备。”于是德国作出发动战争的决策。奥总参谋长也于7月5日谒见奥皇转达德国的答复,这位82岁的老皇帝喃喃地说:“年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奥匈立即着手准备挑动战争。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和总理勒内·维维安尼访问俄国。

(十五)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和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年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两国首脑会谈期间俄国在彼得堡冬宫举行招待宴会,席间普恩加莱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年仍保持海*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人反对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十六)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府作以下行动: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匈帝国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帝国宣传的教学内容;革除*部或行*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帝国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帝国*府提供;接受与奥匈帝国*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在奥国帝国*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年6月28日刺杀事件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即时逮捕奥匈帝国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火走私;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的言论;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但是最后除了第五条和第六条条款外塞尔维亚*府接受其他条款,原因是它违反塞尔维亚的宪法和破坏它的主权。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匈帝国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匈帝国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胆。

(十七)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7月29日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德国于7月1日向俄国宣战,8月日对法国宣战。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里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借道比利时对法*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年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4路德*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有入侵比利时的意图后于8月4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于是英国便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国宣战。这样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事集团在一片战争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卷入一场为期四年的战争,世界大战开始了。

塞尔维亚战役

(一)塞尔维亚战役开始于年7月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王国,一直持续到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塞尔维亚*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其*队在战前是42万人,在战后仅剩10万人,塞尔维亚损失其总人口的27%和男性总人口的60%。南斯拉夫*府在年估计塞尔维亚损失名*人和总人口的25%,这一比例在法国是16.8%,而在德国是15.4%、俄国是11.5%、意大利是10.%。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没有满足巴尔干君主和资产阶级的领土欲望,反而加深他们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业已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该地区的争夺和角逐。巴尔干各国民族主义膨胀,彼此仇视,剑拔弩张,为一场新的冲突埋下祸根。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巴尔干战争中处于不同命运和利益的国家分道扬镳,分别参加两个敌对的阵营。20世纪初年柏林会议确定的欧洲列强之间的均势发生很大变化,德国后来居上,以它强大的资本冲击着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当抢占殖民地的斗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已难以避免,—年世界头号强国英国侵占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法国的殖民地也达到万平方公里,而德国仅获得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二)巴尔干国家刚刚经历两次巴尔干战争,受到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煽动。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在该地区的矛盾激化。巴尔干战争后德国大力扶植保加利亚对抗英、俄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很快巴尔干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分别站到两个不同的营垒,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同盟一边,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倒向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在巴尔干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居住在奥匈帝国境内的南斯拉夫人,唤起他们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愿望。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遭到波斯尼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不少史学家称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包括10项要求的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帝国*府指责塞尔维亚是这一事件的操纵者,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国家抗击奥匈*队的主力,奥匈帝国同塞尔维亚作战,*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对比实力悬殊。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塞尔维亚*队已疲惫不堪,缺乏*饷和武器,塞尔维亚经全国动员后只有40万现役和预备役兵力,它面对的是拥有万全副武装的欧洲最强大的奥匈帝国*队。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在战争在开始时没有得到一个盟友的支持,然而塞尔维亚不得不无辜地进行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三)年在南斯拉夫境内发生两次大的战役,8月12—20日奥匈*队在波乔雷克将*的率领下,投入20多万兵力向德里纳河的塞尔维亚*队发起进攻,爆发米尔战役。同年12月奥匈*队与塞尔维亚*队又在科卢巴拉进行争夺战,在上述两次战役中25万塞尔维亚*队半数以上非伤即亡,而奥匈*队也死伤数万人,波乔雷克将*被奥匈皇帝解除*职并宣布退役。5年夏天由于伤寒流行,有15万塞尔维亚士兵染病,丧失战斗力。5年9月保加利亚为夺回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大片土地站在同盟国一边向塞尔维亚发起进攻,决定占领整个马其顿、塞尔维亚南部地区和南多布罗查。从这年秋季起塞尔维亚受到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三国*队从背后和侧翼的大举进攻,塞尔维亚*队被迫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向阿尔巴尼亚方向撤退。到了严寒的冬季时塞尔维亚*府和塞*最高指挥部决定将*府、议会和*队一起经阿尔巴尼亚撤退到亚得里亚海海滨地区,因为当时意大利已向奥匈帝国宣战。撤退进行一个月,饥饿和严寒造成15万人死于阿尔巴尼亚山区,据南斯拉夫历史学家统计5年10月塞尔维亚*队有42万人,11月底到达科索沃时仅剩下0万人。

(四)他们在12月穿越阿尔巴尼亚时有22万人,而在6年2月到达科孚岛时已不足15万人,塞尔维亚全境已被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国*队占领。6年8月罗马尼亚经过几次犹豫后答应同协约国一起战斗,条件是奥匈帝国垮台后在分享战利品时它要求得到特兰西瓦尼亚的全部领土,布科维纳和巴纳特也要割让给它。同时它还要求俄国*队进入多布罗查地区,以协助它保卫南部边界免遭保加利亚的侵犯。7年6月希腊也站到协约国一边投入战斗,使巴尔干战场形势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在希腊科孚岛上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后10万多塞尔维亚*队于6年下半年起同协约国*队一起投入萨洛尼卡战役,8年秋塞尔维亚*队同英国、法国和希腊等协约国*队一起彻底打败保加利亚*队。塞尔维亚*队经过45天的战斗收复塞尔维亚全境,并向奥匈帝国腹地进*,8年11月1日贝尔格莱德获得解放。萨洛尼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事行动,战役因发生在希腊东北部港口城市萨洛尼卡而得名。此战从*事学术观点来看8年的萨洛尼卡战役,是在山地战区对敌阵地防御的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的一个范例。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队与同盟国*队于5~8年在巴尔干半岛南部进行的几次作战,5年10月5日英法联*15万人开始在希腊东北部港口萨洛尼卡登陆,企图控制希腊并进而增援塞尔维亚和黑山。但由于行动迟缓加上中途遭保加利亚*队攻击,未能及时给塞*以直接有效的支援,于同年底撤至萨洛尼卡固守待援。11月底塞*被迫撤至科孚岛和比塞大,12月11日英法联*退至预有防御准备的萨洛尼卡登陆场,因而形成萨洛尼卡战线。与英法远征*(6年2月起与东方集团*)对峙的是得到德国几个师加强的保加利亚2个集团*(共1个步兵师),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后加利波利半岛的协约国*队一部、意大利*队、俄*两个旅、塞尔维亚集团*调入萨洛尼卡作战。6年年底双方在斯特鲁马河和莫纳斯蒂尔地域经一系列局部战役后转入阵地防御,7年初联*将萨洛尼卡战线的*队增至66万人后于4—5月在茨尔纳河谷地实施局部战役,但未获胜利,此后便停止积极的战斗行动。8年9月联*在萨洛尼卡战线的人数达到66.7万人、火炮门,为了突破保*和德第11集团*(40万人,门火炮)的防御,法国路易斯·弗朗彻·德斯佩雷上将指挥联*发起进攻战役。9月15日拂晓法*2个师、塞*1个师经22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于*昏前突破敌防御地段15公里(切尔纳河与瓦尔达河之间)。

(六)截至9月22日联*用骑兵和航空兵扩大突破正面达公里,深入纵深80公里。联*切断敌人防线,直达纵深,法*东方集群随后从左翼扩张成果,英*从右翼突破保*防线。25日协约国*队进抵瓦尔达尔河上游,多处突入敌*阵地。协约国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骑兵部队快速机动,于29日占领斯科普里。9月底德第11集团*陷入合围,9月0日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保加利亚由于爆发弗拉达亚起义而退出战争、弗拉达亚起义是保加利亚*队士兵于8年9月22日—10月日自发举行的起义,协约国*队突破保*第11集团*的防线后保*指挥部企图以残酷惩办的手段恢复前线局势,因此引发此次起义。9月24日起义*捣毁设在丘斯膝迪耳的保*总司令部,29日起义人数已近万,占领距首都索非亚15公里的弗拉达亚村,起义亦由此得名,斐迪南国王*府借助德*击溃起义*。9月29日在萨洛尼卡签订停战协定,10月2日保加利亚国会批准,协约国*队的胜利导致同盟国*队在巴尔干战场全线崩溃。此役是协约国*队在山地进攻作战中由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的典型战例,它牵制德、奥的部分兵力,支援其他战场的作战。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南部斯拉夫地区有万人,却损失万人,它在协约国中的损失是最惨重的。在战争结束阶段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奥匈帝国土崩瓦解,8年12月1日历史上第一个由南斯拉夫境内各斯拉夫民族共同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

特伦蒂诺战役

(一)塞尔维亚战役的胜利结束和俄*在东线的惨败终于使得奥匈*能够抽调出部分主力部队用于意大利前线,奥匈参谋总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决定在意大利前线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以边境上所谓七村社地区为出发阵地,突击方向为帕多瓦-威尼斯,争取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奥地利皇亲欧根大公被任命为意大利战线总司令,此人身世显赫无比,是利奥波德皇帝的曾孙,曾经击败过拿破仑名将卡尔大公的孙子,6年意大利战争英雄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大公的儿子,还是本代条顿骑士团的大团长(该大团长位置在哈布斯堡-帕尔马家系中世袭)。然而*事才能不过了了,但是他很明智,从来不给自己的参谋长实质上的总指挥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上将添乱。博罗耶维奇对于霍申道夫男爵不切实际的战役目标嗤之以鼻,他于6年4月1日向所属部队发出秘密训令:“本部本次战役目标为,从当前漫长而不利防守的位置上推进到一个适于防守的较短战线上,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机动预备队。”早在意大利投入战争之前奥匈*就侦察到,意大利人并没有完成边境上七村社地区的工事,这是边境上从帕多瓦到威尼斯一线横向面对奥地利的地区,总共有7个村庄。这里工事潦草,防御松懈,是良好的突破口,这次博罗耶维奇决心将攻击方向选在此处。

(二)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正当奥匈*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的时候5月24日意大利*抢先在这个区域发起进攻,在大炮的掩护下意*猛攻奥匈*卢瑟恩、菲尔勒和文扎拉等个要塞化的山头、尽管防守的奥匈*是由地方后备队和动员营等拼凑起来的杂牌部队,不过仍然能够击退意*的攻势,意*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一无所获。5月27日奥匈帝国总参谋部下达训令:“本次进攻争取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西线战场解放出兵力。”当然博罗耶维奇对这种狂想并不感冒,他明白没有大量的德*投入,这种战略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早在5年冬奥匈帝国参谋总部就向德国参谋总部通报这个计划,然而德国参谋总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对此没有任何兴趣,正在准备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法尔肯海因没有任何兵力能够用于意大利方向。在这个保守的标准普鲁士*官团*官看来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大战,而欧洲大战就是德法对决,只要如同普法战争般迅速击败法国,无论是传统上陆*不强的英国还是人多如蝗、毫无质量的俄国都将无法继续战争,不难以一个极为体面的和约(甚至对英俄也是,当然是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来结束战争,至于意大利在他的思维里面是排不上号的。

(三)法尔肯海因还是批准奥匈*为了准备攻势而从东线和巴尔干战线大量抽调部队的计划,因为无论在东线还是在巴尔干战线在当前都是由一位德国元帅在指挥。奥匈*被置于德*东线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和巴尔干集团*群司令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的指挥之下,没有法尔肯海因的同意时霍申道夫甚至无法调动部队。霍申道夫玩了个小花招,他和保加利亚秘密签订协议,在部队调遣的时候将大量的保加利亚部队以小单位混杂进奥匈*调到意大利前线,而德*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量保加利亚单位的加入固然增强奥匈的兵力,可是却使得本来就很多民族混杂的奥匈*变得更加混杂,真正能打的奥地利、克罗地亚和马扎尔单位更加被稀释。6年1月奥匈组建所谓蒂罗尔地区防御指挥部作为兵力集结的掩饰,这种没有番号也没有野战*单位的指挥部通常只能指挥几个地方上负担防卫的营级部队。然而这个蒂罗尔地方防御指挥部却地位高得惊人,司令官是陆*上将丹克尔,部队包含从东线抽调来的个*、1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个独立炮兵旅。这些部队隐蔽在罗尔将*的第5集团*第14*后面,准备开战后以第11集团*番号参战。奥匈*又从巴尔干调回来第集团*隐蔽集结在第10集团*后面,该集团*刚刚参加完对塞尔维亚和黑山还有阿尔巴尼亚的征服作战,虽士气旺盛但是士兵来源混杂而指挥不便。

第集团*序列

司令:陆*上将科维斯

第**长:步兵上将克劳特瓦尔德

*直:*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战地猎兵第7营,第22营,第24营

第22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射手师(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射手第1团,第2团,第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6步兵师(第96步兵团,第87步兵团,第47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28步兵师(第7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步兵团,第8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步兵团,第9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8**长:施罗伊辛斯图伊尔中将

*直:*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

第57步兵师(第52步兵团,第90步兵团,第92步兵团,第9步兵团)

第59步兵师(波黑步兵第1团,波黑步兵第团,第48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20**长:陆*中将,皇储卡尔大公(后来的皇帝卡尔一世)

*直:*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第59步兵团

第步兵师(蒂罗尔射手第1团,第2团,第团,第4团)

第8步兵师(第7步兵团,第14步兵团,第21步兵团,第50步兵团)

第17**长:步兵上将克雷提克

*直:*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

第18步兵师(第7步兵团,第射手团,保加利亚补充第一团,第二团)

第48步兵师(波黑步兵第2团,第4团,保加利亚补充团,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

第独立步兵旅

第17*由于素质太差并没有参加第一阶段的进攻作战,在第二阶段扩大战果的追击战中才参战,负责保护第集团*右翼。

(四)从编制上可以看出奥匈*所有师中不足4个团正规建制的都拿保加利亚部队填塞,皇储所指挥的第20*全部精锐部队,不是蒂罗尔射手部队就是战前常备*步兵团,甚至还奢侈的有一个战前常备*步兵团作为*直部队,实质上是皇储的警卫部队,估计奥匈再也死不起皇储了。意大利总参谋部并非全无察觉,6年1月28日意大利总参谋部作战部门就向总参谋长卡尔多纳将*提交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奥匈*很有可能在北部战线发动大规模反击。根据该报告时作战部要求南蒂罗尔前线野战部队指挥部门和总参谋部对此作出反应,停止在伊松佐河流域的进攻准备,加强蒂罗尔方向的防御兵力,然而卡尔多纳将*却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奥匈*为了迟滞意*进攻而放出的烟雾而已。该报告的最终归宿是档案室归档,然而幸运的是位于蒂罗尔方向的意大利野战部队指挥官却重视这份报告,意*沿着蒂罗尔前线构筑道防御体系。以维伦纳山支撑点群,卡波洛哥支撑点群,卡波莫龙支撑点群构成第一道防线,以恩纳山支撑点群,马索山支撑点群,和卡萨拉蒂支撑点群构成第二和第三道防线。意*从月中旬开始不断地发动袭扰作战来干扰奥匈*的进攻准备,意*以第5*担负第一线防御,而以第*前出到雷瓦附近担任防御的前卫。

(五)意*的积极行动使得在进攻开始的时候,整个蒂罗尔防线上意*共拥有15个步兵师的兵力部署在从圣奥斯瓦尔多到波伊山的奥匈*第集团*(18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上,这也使得意*的防御变得从容起来。伪装番号为“蒂罗尔地方防御指挥部”的奥匈第11集团*计划分成左中右三路行动,右翼第8*从集结地洛维拉多出发,进攻方向指向瓦拉尔萨。中路部队由第20*和第*组成,从拉瓦罗尼地区出发,进攻方向为阿萨哥。左翼第17*加强第48步兵师,从博尔格出发,攻击方向为瓦拉萨加。奥匈*根据侦察得到的情报认为瓦拉尔萨方向意*防御最为薄弱,因此奥匈*计划在右翼第8*达成突破之后,立即投入意大利战线全部预备队进行纵深追击。同时由于中路南翼第*的进攻方向上山实在太多,超过海拔1的山峰就有座,第*的进攻在地形上极端不利,于是特别加强第*的炮兵部队进行支援。作为驻维也纳的德国最高*事代表卡拉蒙将*秉承德*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的意图,全力反对这次进攻。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法尔肯海因看来:“本来就很稳定的意大利战线根本不需发要动什么进攻,奥匈要是有多余的部队那太好了,派到法国去就是了,有多少我要多少。法国在手,天下我有。只要打败法国,其他什么俄罗斯、意大利还不好收拾吗?”

(六)然而奥匈参谋总长霍申道夫还是拒绝德国的要求,借口是进攻已经准备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程度。6年5月1日进攻命令下达,15日凌晨6点整奥匈*1门大炮(其中包含69门重炮、门至毫米口径重迫击炮)开始全线轰击,这是在德*大规模投入之前。在意大利战线上同盟国炮击整整持续4个小时,在刺耳的哨子声中身穿灰蓝色制服的奥匈*士兵跃出战壕,扑向当面的意*阵地。意*一线阵地上的位于维尔纳山、卡帕洛格和卡帕莫罗等要塞化支撑点在奥匈*凶猛的炮击中被完全摧毁,其中的卡帕莫罗支撑点遭到8门毫米重榴弹炮和门其他火炮的集中轰击长达个小时。根据奥匈*的战前计划被加强的第*的炮兵部队不仅为第*的进攻方向提供火力支援,而且也为第20*的进攻方向提供火力支援,意*第5步兵师所防御的6公里长的战线上(特别是其担任支撑点守备的Ancona旅的阵地上)落弹5万余发,损失极为惨重。上午9时奥匈*炮火开始延伸,从摧毁性炮击转为遮断性炮击,上午10点整步兵冲击开始,进攻最凶猛的是蒂罗尔射手部队,蒂罗尔射手第1和第团在第一次冲锋就拿下意*位于马拉加的支撑点。中午12时意*第一线几乎所有支撑点全部陷落,奥匈*全线突破意*正面,开始向纵深发展。

(七)然而随着奥匈*的越来越深入,意*的抵抗也越来越强。意*从后方调来大量的预备队,这使得突破变得极为困难,而且大量的意大利战俘也是问题,战俘数量超过奥匈*的估计,使得奥匈*的进攻道路被阻塞。更严重的是向后输送战俘占用本该用于前线补给的宝贵运力,而奥匈*却不敢不把战俘后送,因为奥匈*既不愿意浪费宝贵的前线兵力来就地看守,也不愿意在进攻部队的后方保留大量的不被看守的战俘,这在奥匈*看来是对进攻部队侧翼和后方的一种威胁。意*高层在确定德*没有参加这次进攻后将大量部队从伊松佐河地区抽调到蒂罗尔方向来防堵奥匈*,在从圣奥斯瓦尔多到波伊山的意*防线上意*虽然步步后退,但是奥匈*也没能达成突穿,双方打成僵持。奥匈*将意*向东南方向压,而意*一直保持着防御弹性,双方在僵持中付出大量士兵的生命和鲜血。左翼奥匈第8*付出极为惨重的伤亡翻过座山头,可是意*还在第四座更高的山头上等待着他们,士气低落的奥匈*于是无可奈何地在海拔米的ColSanto峰前停了下来与意*对峙。担任*侧卫的第11步兵旅前出到Mori河畔,中路奥匈*第*和第20*在强大炮兵掩护下猛攻意*防御中枢——七村社地区。

(八)5月16日晚奥匈最精锐的蒂罗尔射手第1团冲入七村社核心——已经要塞化的卡波罗哥镇,和意*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发生激战,奥匈第14步兵团攻克西蒙尼山,意*弃守七村社中的要塞化小镇阿斯尔哥和阿尔希罗。安装在这两座要塞化城镇的50毫米舰炮也被奥匈*缴获,但是意*仍然据守其他村庄顽强防守,消耗奥匈*动能。奥匈第50步兵团第14营经过苦战于6月1日拿下桑哥山,可是接下来又要面对意*布防的帕乌山,未免也力不从心。6月日奥匈第20**长卡尔大公亲自指挥*直第59步兵团攻克要塞小镇沙佩鲁,这是奥匈*中路最后的战果。右翼奥匈第17*在意*全线退却后发动追击,然而他们面对的地形实在太差,他们翻过海拔米的卡佩尔山,翻过海拔米的坡托勒山,接下来又要攻击意*防守的海拔米的梅拉塔山,这支本来素质就不高的部队于是停在梅拉塔山脚下转入防御。6月中旬战斗逐渐沉寂下来,博罗耶维奇果断地下令部队放弃位于山脚的阵地,后撤到利于防守的山峰和山脊上,奥匈*和意*沿着Mattasone-Valmorbia-Pasubio-Borcolapass-MonteCimone-Casteletto-Roana-MonteInterrotto-CimaDieci-Civaron-Salubio–Setole一线转入对峙。奥匈*在进攻中虽然推进0到50公里,俘获万意*。但是没能完成大突破,没能歼灭意*大量有生力量,完全没有达到霍申道夫的战略目标,反而消耗大量兵力和弹药,实在是得不偿失。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