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网上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一个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年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闯进了现实。
《银翼杀手》中幻想的年
今年的跨年,在年代交替的时代厚重感面前,人们被两种情绪裹挟着。
一是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有人说,“自此,20后的人看我们90后,就如我们90后看60后。”
二是怀旧。
20年代已来,10年代、00年代乃至上个世纪的事却犹在耳畔。
未来未知,带来的多是不安定和恐惧;回望过去,人们得以获得一些宽慰。
在影视界,“怀旧”已成为近两年的关键词之一,“经典重映”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开局,有部“经典重映片”好似开年的第一缕初阳。
既化开了19年冰封一年的影视寒冬,又给予了跨时代的我们战胜未知恐惧的勇气。
,让我们去看《美丽人生》(英译:Lifeisbeautiful)。
01
《美丽人生》是一部年的意大利电影。
它有多经典毋庸多说。
在中国的豆瓣网站上,78万+人打出9.5的罕见高分,在“豆瓣Top”榜单中稳居在第5名。
“早安,公主!”
“听着,即使爸爸很久才回来,你也不要动,不要出来,直到一点声音、一个人都没有。”
“这就是我的故事,这是我父亲所作的伟大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光是看着这些台词,脑海里的零星片段似乎已拼贴出整个故事。
是的,不管你什么时候看的《美丽人生》,它就是那种“看一遍就能记一生”的经典电影。
二战期间,一对犹太父子被送入纳粹集中营。
妻子虽不是犹太人,因对丈夫和儿子无尽的爱,也毅然追随他们而去。
父亲圭多天性乐观、风趣,将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成“赢了最终能得到坦克的积分游戏”。
钟爱坦克的儿子始终相信这个游戏并成功逃脱,被坦克救起,但父亲却......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我这么一说,看过的读者马上就能找回尘封在脑海的记忆。
故事家喻户晓,结局也知道了,那为什么时隔20多年之后,我们还要花钱买电影票,去电影院看它呢?
更进一步说,经典重映,它在当下的观赏价值到底在哪?
前些天,我号发布了《视听Bang的19年院线引进片十佳》一文。
第1名《千与千寻》,第4名《海上钢琴师》,我们发现两部重映片皆排到了特别高的名次。
提起他们,我仍可精准记起大荧幕观看他们时获得的感动瞬间。
在如今观影如吃快餐的数码时代,大荧幕看经典简直是一种“慢下来”的奢侈。
在大荧幕观影营造的仪式感氛围下,经典二度发酵,我理解了那些“电影院主义者”究竟在坚守些什么。
这次年底在写《千与千寻》的上榜理由时,想起当天的观影感受,差点把自己写哭。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
无论你什么时候遇到它,它每次都能撩拨到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不管是《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还是《美丽人生》,这些经典身上无一例外能找到两大共性。
其一,他们都造了一场你不愿醒来的梦。
正如很多人信奉的那样,“电影最原始的功能就是造梦”。
其二,他们都拍出了“人之为人”的情感真相,都在传递全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
那个价值可以是自由,可以是正义,可以是勇气,可以是爱。
经典电影看多了,人会变善良。
02
在《千与千寻》里,我们做了一场叫“成长”的梦。
它讲述一个孩子的奇幻冒险,却给了我们成年人某种生活的信心。
在《海上钢琴师》里,我们又做了一场叫“自由”的梦。
它讲述一个天才避世的一生,却给了我们普通人另一种的生活选项。
《美丽人生》更直接。
影片一开场,在集中营亦真亦幻的迷雾中,男主圭多怀抱儿子约书亚的背影若隐若现。
这时,圭多的旁白声响起,导演借他的口吻交代了本片的实质。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讲述,它像童话,有悲伤,也有奇迹与幸福。”
没错,从结构上说,《美丽人生》整部电影都是一场童话,一场梦。
在《美丽人生》之前,没有人敢想,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故事能够被拍成一部喜剧。
这个大胆的人叫罗伯托·贝尼尼,也是本片的导演、编剧兼主演。
他后来被美国追捧为全世界最经典的意大利人形象。
凡是看过他表演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把他与卓别林做比较。
夸张的肢体、丰富的表情、快节奏的剧情、风格化的作品,的确颇有卓别林的神韵。
他本人也不羞于承认这点,在《美丽人生》里,他就疯狂致敬了一把卓大师。
他扮演的男主圭多穿着一件印有数字的囚服,正是来自于《大独裁者》中卓别林所穿囚服的“同款”。
一直觉得,精彩的电影故事当然重要,但“如何讲故事”这件事可能更重要。
《美丽人生》赢就赢在它讲故事的方式,即:用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用寓言方式写实。
面对一曲残酷的犹太人悲歌,贝尼尼偏要用卓别林式的幽默去消解它。
贝尼尼可能从来都对纯现实主义不感兴趣,他迷恋的是“以梦幻方式操控现实世界”的可行性。
《美丽人生》从中间被切开,好像完全割裂为两个故事。
前半段是“浪漫把妹指南”。
此部分把贝尼尼自成一派的意大利式喜剧表演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圭多用有意设计的“神明显灵”诡计追求女主,被套路的女主心甘情愿被骗,两人俨然“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
于是有了那句影史经典名台词,“早安,我的公主!”
两人浓烈炙热的平民爱情、生下约书亚后甜蜜的三口生活太“美丽人生”,一切如童话般美好。
然而,自父子某天被抓走开始,影片迅速堕入到黑暗的集中营画风中。
后半段是“集中营残酷物语”。
虽然导演极力想让观众跟随约书亚的孩童视角,带着天真和游戏走入这故事。
但由于观众对“纳粹屠杀”太过熟悉,都在暗暗担忧这场梦随时会醒。
有很多西方观众不满导演的处理,认为镜头下的集中营见不到更深刻的孤苦和残忍。
认为导演的表达方式太轻浮了。
在生死攸关之时还假装翻译曲解德*的话,在现实中如果遇到真会德语的,早就引火上身了。
趁德*不备用广播向妻子表白,这种“自曝”行为等于送死。
但个人认为,正是这些略微“不真实”的处理让整部电影的苦难叙事变得高级。
无情撕开现实的残忍,那样的苦难叙事固然有写实的力量。
肆意的煽情却让故事滑入廉价。
用游戏姿态讲苦难,我们懂得了一个父亲最极致的爱。
用调侃态度讲苦难,我们真正感悟到“生活再难,笑着面对”心态的伟大。
况且,在集中营黯淡无光的日子里,你真的需要用一些开玩笑,需要用游戏的方法,才能够让生活稍微好过一点。
事实上,别看贝尼尼本人似乎疯疯癫癫的,当年拿到奥斯卡影帝,他兴奋地站在椅背上,定格了奥斯卡历史上的经典画面。
但其实他创作《美丽人生》的态度一直相当严肃。
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父亲,因父亲本人就有在德国劳改营生活的真实经历。
年,以木匠为生的父亲,为给家人讨生活,辗转去了阿尔巴尼亚。
到达之后却被火车拉到了一座集中营,并被囚禁了3年之久。
劳改营的日子不好过,精神与肉体都遭受双重折磨。
但父亲从来都是用幽默的态度向贝尼尼讲述那些苦难日子,他的故事经常掺杂着毛骨悚然的细节与异想天开的编排。
换言之,贝尼尼所饰演的圭多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一个用讲故事解决一切的人。
父亲的故事常提到给坦克造履带。
在自嘲之下,父亲隐隐透露出那项工作真实的细节。
他们常饿着肚子,却要抱着沉重的履带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有人倒在路上,被砸坏腿或胳膊。再也站不起来的,则被扒光衣服拉出去,狱友们再也没见过他们。
父亲的另一个故事更为生动。
有个狱友被临时抽调,负责清理*气室里的尸体。突然,狱友呆住了。但也就迟疑了几秒钟,他继续工作,如行尸走肉。等工作结束后,狱友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他双眼无神地说:刚那个死人,是我妻子。
在贝尼尼幼小的记忆中,这些事一直残留在脑海,这两幕后也被改编还原在了电影当中。
某种程度上,虽然《美丽人生》的讲述姿态是幽默的,但其反映的集中营生活细节比影史任何相关题材电影都接近真实。
从集中营非人的劳动折磨,到纳粹*官的残暴行刑,再到小孩洗澡的尸体堆成山,我看到的是创作者尊重历史的态度。
相比于《大独裁者》那种纯讽刺的喜剧,《美丽人生》是真正用寓言的方式讲着一个现实主义的真相。
所有伟大喜剧的内核,其实都是悲剧。
贝尼尼的故事拍出了超越悲喜之上的文学性与诗意,这就是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那部分。
倘若你只盯着那些喜剧看,甚至愤怒地说,他的油腻姿态是对苦难者的冒犯,我只能遗憾地说,苦难的生活吓怕了你。
《美丽人生》的伟大在于它敢于谈论苦难,它用幽默解构苦难,它蔑视苦难。
唯有允许我们面对苦难摆出这样的姿态,我们的恐惧才不会永远是恐惧。
03
关于《美丽人生》,中外影评两极现象不得不提。
本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而在国外的MTC网站,本片的评分仅为59分。
烂番茄网站新鲜度仅56%。
在犹太人遍布的西方世界,《美丽人生》用戏谑态度讲民族苦难,他们感到冒犯。
但在中国,或许是与故事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三方视角在起作用,我们在观影中并不需要背负什么道德负罪感。
或许正如开篇导演开场白点明的那样,《美丽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童话。
在我们国人眼中,时隔二十多年,这个童话仍在散发着魔力。
在当下,这个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几乎可以说是应景。
来到年,当我们被糟糕的、糟糕的电影市场、糟糕的生活困在无力挣脱的囚牢里,《美丽人生》照下了指引我们前行的第一束光。
《美丽人生》宽慰你,再艰难的时代,你也可以笑着面对。
《美丽人生》警戒你,战争永远没有意义。
《美丽人生》安抚你,在无力的处境下,爱拥有超越一切的至高价值。
《美丽人生》提醒你,成人世界再黑暗,愿你始终别抛弃童真。
在被未知与恐惧侵袭的20年代,在大多数院线电影带不来走心时刻的境遇下,《美丽人生》绝对是一剂及时的安慰剂。
你说它是鸡汤又如何,我们就是要喝它。
因为年,我们选择希望。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