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战历史评述意大利开辟意奥战线与协约 [复制链接]

1#

引言

大战初期,意大利就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争夺的重要对象。英法为了把意大利拉向协约国一边,同德奥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因为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有一支较大的陆海*。意大利的直接参战,将对西欧战场发生一定的影响。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但法国曾对它施加财*经济上的压力,于一九〇〇年和一九〇二年同意大利签订两个协定。意大利实际上已从三国同盟分化出来。在一九一二年的意土战争后,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的倾向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在一九一四年大战爆发后第三天(八月三日),意大利即宣布中立。意大利认为,奥匈的行动,事前未与意大利商榷,并与三国盟约有关参战条文不相符合。因此,意大利宣布不能履行三国同盟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不能站在德奥方面去同协约国作战,但是,也没有立即站到协约国方面去。

德国对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和宣布中立,表示非常不满。所以当威廉二世在八月三日接到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电报时,咒骂他是“坏蛋!”和“无耻!”

意大利在大战初期之所以宣布“中立”,事实上是出于另外一些原因:大战刚爆发,交战双方胜负未定,不能预测最终胜利属于何方,所以不愿贸然宣布站在那一方。这样,可以不冒参战失败的危险,而在“中立”的幌子下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索取更多的领土补偿。其次,奥意早在边界问题上发生争执,矛盾很大;意大利正在寻找机会,想方设法得到意奥之间的边界争执地区。同时,意大利统治者也想掠夺巴尔干一些地区,不愿支持奥匈。再次,在一九一四年秋意大利尚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工作,为意土战争中,意大利损耗很大,尚未得到弥补。而且当时在意大利不仅广大劳动群众反对参战,就是大部分中、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反对参战,主张中立。中、小资产阶级害怕战争将会使他们的企业所需原料供应中断,并加重他们的税务负担;而有些大资产阶级担心战争将会引起罢工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从而给他们带来损失和动摇他们的统治。

但是,同协约国垄断资本有着利害关系的另一部分意大利资产阶级,却主张站在协约国一边对奥匈宣战。他们想通过战时的加工订货大发横财;同时利用战争机会取得意奥之的争执地区,并向巴尔干、北非等地区扩张。自由*的右翼分子和一些激进*人就是这部分资产阶级的*治代言人。他们是民族沙文主义者,因力主参战而获得“干涉派”的称号。意大利首相萨兰德拉和后来上任的外交部长桑理诺是干涉派的领袖。

大战初期,干涉派在意大利国会占少数,还不能左右战时意大利的对外*策。以自由**魁乔利蒂为代表的中立派,开始由于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阶层的支持,并且在国会中处于多数,所以对意大利的*治倾向起着重大的影响。但不管是干涉派还是中立派,都想乘机为意大利扩张领土,力图在世界大混战中为本国捞点油水。因此,他们是一丘之貉。

意*府虽然冠冕堂皇地发表《中立宣言》,但就在发布这个宣言的同时,外长迪·朱良诺就秘密通知德国驻罗马大使,说什么意大利如能获得相当的领土,它将准备“帮助同盟国”。另一方面,意大利当局又即刻向协约国方面献媚。在意大利宣布中立的第二天,它的驻俄大使对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说,意大利很难“从德奥方面获得所期望的东西”,因而“可以与协约国*府谈判”,共同对付奥匈帝国。其条件是,意大利要能得到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等地区,并保证它在亚得里亚海的优势地位。

为了迅速把意大利拉上战车,八月十二日协约国就很快答复意*府,同意满足它的要求。因为意大利所提出的领土要求,大都是德奥集团的属地或中立国的领土。意大利除了同奥匈的矛盾外,为了向北非扩张,它同德国也有矛盾。但因大战初期,德*在东、西两线的*事行动处于优势,增强了意大利中立派的威望,动摇了干涉派的地位,使萨兰德拉*府暂时停止了同协约国方面的谈判。

在争夺意大利的外交斗争中,德奥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因为德奥很难拿领土同意大利做交易;意大利最渴望的领土,正是奥地利所占据的土地和势力范围。德国妄图以法国的科西嘉岛、尼斯、萨伏依和北非的突尼斯等地区,作为投向意大利的诱饵,也未能奏效。相反,随着德国在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事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方面转化,意大利乘机对德奥进行敲诈,要求奥地利割让领土。

一九一五年三月,意大利*府同时与两交战国集团谈判。在德国压力下,奥匈帝国不惜忍痛割爱,表示愿意交出一部分王室领地,作为意大利继续信守“中立”的报酬。但这些领地为数不多,又不能马上兑现,当然不能满足意大利统治阶级的奢望。这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胃口越来越大,除了要求获得特兰提诺、提罗尔、的里雅斯特、整个伊斯特利亚和达尔马戚亚沿岸等地区外,还主张在阿尔巴尼亚中部成立一个由意大利控制的自治公国,并要求获得非洲一些殖民地和某些土耳其领地。

英国首先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法、俄也只得勉强同意。当协约国几乎全部满足意大利的要求之后,意*府于一九一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终于同英、法、俄签订了伦敦秘密条约。根据此条约,俄国必须保持一定的兵力用以对付奥匈,阻止奥匈“集中全力来反对意大利”。“法英舰队应给予积极而又经常的帮助”。而“意大利必须运用其全力,和英法俄共同作战,反对它们所有的敌人”,并同意在该条约签字一个月后向奥匈宣战。英国还答应给意大利五千万英镑的贷款。几天之后,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奥、意三国同盟。

为了阻挠伦敦条约的实现,德奥两国驻罗马大使于五月九日共同起草一个外交文件,声明奥匈帝国愿将提罗尔、特兰提诺的意大利人集居地区以及纯属意大利人聚居的格拉迪斯加和伊崇佐河西岸让与意大利。将的里雅斯特开辟为帝国自由城,意大利可以在此设立大学和市*府。奥地利承认意大利对发罗拉的主权,并表示对阿尔巴尼亚没有*治野心。德国大使马上将此文件内容告诉意大利中立派首领乔利蒂,要他采取行动。在意大利国会的许多议员支持下,乔利蒂立即向意大利国王和*府首相声明,反对英法俄意四国伦敦条约,不同意意大利参战。

但到一九一五年春,意*府的参战已准备就绪。以萨兰德拉为首的主战派在意大利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拥有一切宣传机构,影响日益增强,并掌握了内*外交方面的实权,使中立派的外交主张不能占上风。而当伦敦条约签订后,意大利主战派更加得势。法西斯鼻祖墨索里尼、作家邓南遮等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者还组织了要求对德宣战的示威游行。中立派首领逃离罗马。德国阻止意大利参加协约国的企图遭到了破产。五月二十三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宣战,次日宣布与德国断交。

意大利的参战,是为了抢占邻国土地和瓜分殖民地。列宁指出,意大利“已经完全变成压迫其他民族、掠夺土耳其和奥地利的意大利了,变成暴虐的、反动透顶的、卑鄙的资产阶级的意大利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因为能够参加分赃而眉飞色舞”。

意大利的参战,使欧洲战场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在东线作战和英法联*在西线作战,意*在一九一五年六月开始向奥匈*队发动进攻。意*统帅部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伊崇佐河沿岸,在阿尔卑斯山的卡尔尼和卡多尔地区、特兰提诺一带展开进攻。意大利投入前线作战的*队,数量不少,但战斗力不强,所以在阿尔卑斯山区和伊崇佐河沿岸的战斗,均未获得显著胜利。

自七月至十一月间,意大利*队在伊崇佐河和戈里查一带连续发动几次进攻,不但未获得什么重大战果,反而损失了近三十万人。意大利参战后,即投入了三十九个步兵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协约国的压力,但并没有使东、西战线发生重大变化。至一九一五年底,意*既未能向前沿阵地大踏步前进,又未能给奥*以重大打击。正如这一年的欧洲其他战场一样,意奥战线也转入了阵地战。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对整个战局来说,固然未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但还是拖住了奥匈帝国的四、五十个师的兵力。

保加利亚参战,塞尔维亚沦陷

大战开始后,交战双方都力图将巴尔干的几个中立国(保、罗、希)拉向自己一边,而对于保加利亚尤为重视。保加利亚有一支比较强大的陆*;同时它与土、罗、希、塞等国接壤,位置重要。保加利亚倒向何方,对于巴尔干战局将会起重大的影响。特别对于已经参战的塞尔维亚来说,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将使塞尔维亚腹背受敌,如果参加协约国,将使塞尔维亚无后顾之忧。

在争取保加利亚的外交斗争中,德奥帝国主义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德奥曾大量借款给保加利亚,并获得它许多重要的工业租让权。保加利亚在经济上依赖德奥,这就使德奥更易于拉拢保加利亚。其次,德奥可以充分利用保加利亚同巴尔干其他国家,特别是同塞尔维亚的矛盾,毫无顾忌地把属于塞尔维亚的马其顿地区许诺给保加利亚,同时也可以把将会倒向协约国的罗马尼亚和希腊的领土拱手送给保加利亚,作为保加利亚向协约国宣战的诱饵。

当时以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为首的亲德派也正满怀复仇主义情绪,急于想夺回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被割去了的马其顿、色雷斯、南多布罗加等地区。德奥的企图正中保加利亚统治者的下怀。战争开始时,保加利亚表面上宣布中立,实际上有明显的亲德倾向。大战前夕,德奥就准备同保加利亚缔结*事同盟,对付协约国。大战开始后不久,德奥即与保加利亚商谈参战问题,利用保的情报机构和外交人员,为德奥搜集有关协约国的*事情报。一九一四年十月土耳其参加德奥集团后,保加利亚又同意德奥通过它的国境向土耳其输送武器装备。但在大战初期,交战双方胜负未定,同时保加利亚的参战准备尚未就绪,因此保*府不敢马上公开与协约国为敌,甚至还同协约国方面进行谈判。

俄国在拉拢保加利亚站到协约国方面来的外交斗争中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对此特别卖劲,他认为争取保加利亚“对于重建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已经解体的巴尔干联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俄国要重建巴尔干联盟,无非是使这个联盟成为自己向巴尔干扩张的工具。为此,萨佐诺夫首先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塞尔维亚把马其顿部分地区让与保加利亚,答应战后从奥匈帝国获得的领土给以补偿,但遭到塞尔维亚拒绝。萨佐诺夫要求希腊给保加利亚让出色雷斯地区,不但希腊反对,英国也不赞同,因为英国把希腊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与保加利亚的谈判过程中,协约国只能把当时属于土耳其的色雷斯东部一小片地区许给保加利亚,而且只有当德土被战败后,这一诺言才能有实现的可能。这显然是不能满足保加利亚统治者的欲望的。

到一九一五年夏天,保加利亚与协约国之间的谈判已经停止。当时交战双方在东线的*事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英法联*远征达达尼尔海峡失败;德*突破东部俄*战线;德奥准备集中兵力向塞尔维亚进攻。以保王斐迪南为首的亲德派,以为德奥胜利在望,决定公开加入德奥集团。以保加利亚“农民联盟”领袖斯塔姆博利斯基为首的亲协约国派表示反对。然而势力较弱,无济于事。

一九一五年九月,保加利亚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保德条约,德奥保三国*事公约和保土条约。根据保德条约,德国保证保加利亚“取得马其顿所谓争执地区和非争执地区以及塞尔维亚在摩拉瓦河沿岸的一部分领土,作为对保加利亚出兵攻击塞尔维亚的报酬”。如果罗马尼亚和希腊参加协约国,德国还同意保加利亚并吞多布罗加和卡瓦拉等地区。同时,德奥给保加利亚两亿法郎的*事贷款。根据保土条约,保加利亚将获得沿马里查河左岸的一小片土地。于是,正式形成了德、奥、土、保四国*事同盟。九月底,三十万保*已集中到保、塞边境一带。当时已有三十五万奥德联*集结奥塞国境上。为了配合奥德大*向塞尔维亚的进攻,十月十四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向塞尔维亚大举进攻。塞尔维亚仅以二十多万装备不良的*队,抵抗德、奥、保三国六十多万*队的左右夹击。

在麦根逊指挥下的奥德联*很快就占领了贝尔格莱德,接着继续向南,把塞*压至尼什方向。保*从东向西进攻,阻止塞*向萨洛尼卡撤退,不让塞*与英法*队会合。当保*占据了符兰涅之后,就截断了塞*的退路。十一月五日,保*占领塞尔维亚要地尼什。之后,德皇威廉二世与保王斐迪南得意洋洋地在此地会晤。

当保加利亚直接在*事上与德奥紧密配合作战之际,沙俄*府于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日向保加利亚发出照会,进行外交恫吓,说什么“值此紧要关头,当不幸的保加利亚举兵反对曾助它复兴的俄国而站在德土旗帜下时”,俄国要把保加利亚当权者“提交历史裁判”。同时,沙俄*府又利用甜言蜜语诱骗保加利亚*府,企图使保加利亚当局“回心转意”,投靠俄国。然而,俄国的目的并未达到。

十月下旬,在乌斯鸿布等地区的激战之后,塞*即被击溃。到下为中二万寒*撰脱了故人的眼除迫击,经过门的内哥罗和阿尔巴尼亚的崎岖小道,冒着冬天的风雪严寒,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滨。至此,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和奥甸*队占领。一九一六年,塞尔维亚*队、*府官员和一批难民又转到希腊的科孚岛。在这理组织了塞尔维亚的流亡*府。不久之后,塞尔维亚的*队又前往萨洛尼卡战线,配合英法*队继续作战。

德奥与协约国争夺罗马尼亚的斗争

战前,德奥在罗马尼亚有相当多的投资,罗在经济上依赖德奥并与德奥有同盟关系。一九一三年,德奥与罗马尼亚续订了早在一八九二年签订的旨在对付俄国的互助条约。但由于匈牙利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推行殖民*策,所以在大战前夕,罗与德奥的同盟关系名存实亡。一九一四年七月,罗马尼亚在一次王室会议上做出决定,拒绝履行同盟义务。

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重又对罗马尼亚加强外交攻势,力图不使它倒向协约国。但用匈牙利占领的特兰西瓦尼亚去收买罗马尼亚,自然为布达佩斯当局所反对,于是德奥许诺将俄国占去的比萨拉比亚归还给罗马尼亚。但罗*府对沙皇俄国怀有恐惧心理,所以在大战初期,对战争持观望和中立的态度。

罗马尼亚既拥有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铝等),又可提供大量的兵员。同时,它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如果它站在德奥一边,可以沟通德奥与土耳其的直接联系;如果它倒向协约国阵营,既可截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又可使俄国与塞尔维亚取得陆上联系。因此,当德奥在拉拢罗马尼亚的同时,协约国也在争取罗马尼亚,首先同意把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归还给它。一九一四年十月一日,俄国同罗马尼亚签订秘密协定,承认罗马尼亚“在其认为方便时有权合并奥匈帝国境内的罗马尼亚居民的”,保证不让保加利亚侵占南多布罗加地区。此外,协约国还答应给罗马尼亚一笔贷款。

但罗马尼亚不仅要求收复特兰西瓦尼亚,而且要求协约国承认它对比萨拉比亚、布科维纳和巴纳特地区的主权。罗马尼亚的这些要求得到英法的支持,但遭到俄国和塞尔维亚的反对。英法在一九一五年夏天急于拉罗参战,认为在罗的影响下,可以加速希腊站在协约国方面来,不让保加利亚靠拢德奥集团,使土耳其处于隔离境地,因而对俄国施加影响。在英法的坚持下,俄国最后同意罗马尼亚对布科维纳和巴纳特的要求,但仍拒绝将比萨拉比亚归还罗马尼亚。恩格斯早就指出,“比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的”,俄国对这一地区的兼并,“是对别国领土的赤裸裸的强力的掠夺,是明白的抢劫”。

在对待参战问题上,罗马尼亚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三派:一派认为协约国必胜;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同协约国有利害关系的资产阶级。另一派是同德奥资本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分地主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崇拜德意志的武功,相信德国不会战败。第三派则是以布勒蒂亚努首相为首的观望派,此派力量最大,是当时罗马尼亚内外*策的决策者;由于英法的竭力拉拢,这一派也就逐渐同协约国亲近。但罗马尼亚倒向何方,何时参战,不仅要看从那方获得领土最多来决定,而且要依据*事形势的变化来决定。

总结

一九一五年夏,正当罗*府准备同协约国签字参战时,前线战局发生变化,俄*战事失利,于是罗马尼亚当局马上改变主意,不同意签字。直到一九一六年,罗马尼亚看到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失败,俄国*队在西南战线发动较大的攻势,取得胜利,这时,罗马尼亚*府认为大战的结局一定是协约国获胜,因而于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七日同协约国签订参战条约,八月二十七日向奥匈宣战。罗马尼亚并“保证从宣战时起,对协约国的敌国断绝一切经济关系和全部商品流通”。协约国同意将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作为它参战的报酬。

罗马尼亚参战,沙皇俄国虽未将比萨拉比亚归还给它,但派*于一九一八年一月进驻该地区。同年四月,罗马尼亚*府宣布比萨拉比亚同罗马尼亚合并。年底,布科维纳和特兰西瓦尼亚也同罗马尼亚合并。一九二〇年十月协约国和罗马尼亚在巴黎签订关于比萨拉比亚的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对于比萨拉比亚领土的主权”,并认为“所规定的疆界和罗马尼亚在该疆界以内领土的主权不得再提出异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