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死了,91岁。
他是幸运的,他很长寿,他比同时期的政治人物如美国总统里根、老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密特朗都要活得更久。就连曾经公开与他撕破脸的政敌叶利钦,也早就在15年前,成为了历史。
他是不幸的,因为他亲眼目睹了,他提倡的“新思维”改革,促成了红色东欧的剧变,巨人般红色帝国——苏联解体,曾经加盟共和国之间彼此冲突不断,甚至曾经最亲近的斯拉夫兄弟,直接撕碎了苏联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都能够兵戎相见,不死不休。
可以想见,在戈尔巴乔夫的晚年,折磨他的不仅有病痛,肯定还有来自俄罗斯全社会的一片骂声,以及让人不忍直视斯拉夫兄弟之间的冲突。
苏共书记,最年轻的!
20世纪80年代,曾经朝气蓬勃,焕发着无限活力的苏联,犹如他们的当时领导人一样,暮气沉沉,此时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以及契尔年科,他们都是垂垂暮年,一如现在老美的特朗普和拜登一样,苏联进入到了老年政治时代。
当时的苏联已经危机四伏:
在勃列日涅夫前期,苏联还在美苏军备竞赛中获得了优势,可在里根总统上台后的“星球大战”的刺激之下,此时逐渐显出了颓势,而就在在全力发展军备,而对苏联国力的消耗的副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阿富汗战争泥潭无法自拔。虽然是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初期,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阿明的政权,但随后入侵阿富汗的苏军陷入到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苏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进退不得。
阿富汗战场上的苏军
苏联的经济同样不容乐观,在西方的操作之下,苏联经济依赖的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到了苏联的国民经济。而苏联建立以来计划经济的僵硬和分配制度的不平衡也逐渐显现,苏联举步维艰。
此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以及契尔年科,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不仅没有良方解决,反而是在年至年间,接二连三的去世,正向后来美国总统老布什回忆“那些年,我连续地多次地赶往莫斯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席苏联领导人的葬礼.....”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44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也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年轻的领导人。
但过于年轻,对苏联并不是好事。因为从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突然到44岁的戈尔巴乔夫,苏联领导人的权力交替上,实际上出现了断代和断层。
尽管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表现,显示出了少年老成的成熟,但是这种对于苏联来说,过于年轻的领导人,可能已经注定了苏联的悲剧。
新思维是良方还是偏方?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已经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而且也进行一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初步取得一些效果。
但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这位年轻的苏共书记,认为改革的还不够,还不彻底,为此他以“新思维”为主,作出一系列对苏联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革。
在价值观上,他逐渐以所谓的“人道主义普世价值”,代替了马列主义。由此引入的明显带有西方政治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他在苏联发明了总统制,并成为首任苏联总统(也是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权,允许国内其他政治团体与苏共进行竞争,但最终一发不可收,陷入全面混乱。比如苏共出身的叶利钦,本来是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但是他发现叶利钦野心很大,于是开始打压叶利钦,并一度将叶利钦进行了全面压制。但随后叶利钦直接踢开了戈尔巴乔夫,以个人身份参加选举,并利用选举成为苏维埃俄罗斯的一哥,最后甚至在苏共会上公开退党,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决裂。
在军事上,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对苏军的绝对领导,这样一支由苏共亲手创建的军队,最终分崩离析,后来发生的“八一九”事件中,这支曾经横扫德国和日本的军队,居然不知道到底听命于谁,最后全部倒戈到叶利钦的手中。
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戈尔巴乔夫更是举起了“巨斧”,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现上民族矛盾趋于和谐,但实际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暗流涌动,逐渐将苏联放到了火山口上,年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就已经爆发军事冲突,同属于苏联红军体系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就已经开始举枪互射....
对外关系上,苏联更是全面地迎合西方,实现大踏步的后退。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其占领大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并进行控制,俄罗斯人在欧洲的势力空前的强大。然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翻了“柏林墙”,放任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变色”,曾几何时,斯大林将苏联的势力范围直接推进到中欧的多瑙河,而戈尔巴乔夫直接退守到乌克兰西部边境,如果用“一溃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
从东欧撤军的苏军
如果说改革前的苏联,是疾病缠身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强心针,而是绝对直接刨坟掘墓的“猛药”,结果苏联一经服用,就彻底的....
“新思维”到底是良方还是偏方,只要苏联人自己品味了。
戈氏改革另外的副作用——普京失业
二战欧洲战场的收尾时期,苏联人占领了包括柏林在内的东部德国,后来为了照顾西方人的面子,苏联将一部分柏林城区的西部,让给了英国和美国。
此后,冷战爆发,苏战区的德国建立民主德国,而英法美占领的德国地区建立联邦德国。柏林位于民主德国,但是特殊的历史造成其中的西柏林成为联邦德国的领土,甚至还是名义上的联邦德国首都。
柏林墙示意图
20世纪60年代,为了防止柏林城内的民主德国人进入联邦德国的西柏林,在苏联的授意之下,民主德国建立了一堵将西柏林包围在其中的“柏林墙”,而且岗哨林立,铁丝网密集,严防翻越。
很长一段时期内,柏林墙成为了美苏冷战最鲜明的象征。民主德国也是美苏冷战的前沿,那里各国间谍特工机构林立,是情报工作者的乐园。
柏林墙
年,32岁,已经加入苏联最神秘机构——克格勃的普京,选择前往民主德国,成为克格勃外派到民主德国的特工人员。而后来闻名世界的德国“铁娘子”默克尔,刚刚30岁,也正在民主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只是不知道,此时同在民主德国的二人没有交集。
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对于民主德国的“柏林墙”问题不再干涉,随后“柏林墙”被民主德国政府事实上放弃,柏林城内的民主德国人,可以自由出入柏林墙进入到联邦德国境内。从而加速德国的统一进程。
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联外派到民主德国的机构和人员,大量地遭到裁撤,此时已经在民主德国工作了6年的普京,也面临这种变革带来的结果,在冰冷的现实中,普京无奈只能选择从以中校军衔,从现役的克格勃转入到预备役,事实上他失业了。
克格勃时代的普京
不过幸运的是,他此后遇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曾经的老师并在此时已经投身政坛的索布恰克。
在索布恰克的引领下,普京一脚迈进了政坛,后来虽然与恩师一起经历了竞选圣彼得堡市长的失败,但是随后踏入莫斯科,进入到更大的舞台发展。
如果有如果...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年,普京在接受一档电视采访的过程中,在被问到如何看待苏联解体,普京如是说道。
苏联时代的辉煌,不需要我们过多叙述。
我们只需知道,如果戈尔巴乔夫不允许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那么加里宁格勒不会成为飞地,立陶宛们不会像现在这样狺狺狂吠,那么多的二战苏军纪念碑也不会被炸毁。
我们只需知道,如果柏林墙依然在,如果苏联在德国还有驻军,那么德国绝不敢对乌克兰有大笔的军援,援助乌克兰打俄罗斯,普京也无需为北约的步步紧逼而担忧。
我们只需知道,如果苏联还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不会兵戎相见,这对最亲近的斯拉夫兄弟,也不会不死不休地搏杀。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了西方人几十年孜孜以求的一切,给苏联人的是分崩离析15个独立的共和国和全面的倒退。
因此,西方人给了戈尔巴乔夫“诺贝尔和平奖”、“德国统一奖”和“美国自由勋章”。
历史没有如果,如今戈尔巴乔夫已死,和他摧毁的苏联一样,彻底成为历史,中国人讲“盖棺定论”,至于戈尔巴乔夫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就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