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忘的回忆,70年代白城201大院俱乐部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关于电影的回忆

王林红

相信大院的孩子们记忆中总忘不了大礼堂和广场吧。那不仅是大院中最宽广,也是最热闹的场所。更是我们童年,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看电影的圣地。今天,当年的孩子们大都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享受着空前繁荣的丰富的文化生活,或置身于异域文化之中。不少人还成为文化界学术界的佼佼者。但在那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电影,这种奇妙的艺术形式对我们的吸引和熏陶,镌刻在我们记忆中的回忆是隽永的。

今天那栋老掉牙,早该写上“拆”字的大房子,当年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的高大雄伟,那是礼堂!那是最能吸引我们的圣地。在那里,熙熙攘攘挤挤插插摩肩接踵,我们陶醉于艺术水平极高的八部样板戏,她带给我们最淳朴的革命情怀,艺术享受。百看不厌的“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诠释着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苏联早期故事片等等外国电影,在封闭年代,那又是一扇怎样的让我们能窥视外部世界的窗口呀!而正片放映前的《新闻简报》和纪录片是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最佳教材。。。

因为热爱电影,痴迷电影,以至于孩子们在生活中,嬉戏中常常不自觉引用了电影桥段。“顶住,给我顶住!”,“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别挤别挤,让列宁同志先出去。。。”“高!实在是高!”,“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看了外国电影也有总结: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苏联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将近半个世纪后,有些桥段台词还谙熟于心,朗朗上口,顺手拈来用。

那些年,电影,绝对是良师益友;电影,绝对是文化盛宴;电影,绝对是我们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热爱电影,在高纬度的夏夜,微风习习,我们老早就搬来椅子板凳,在礼堂广场抢占最佳位置,数着渐渐增多,见见明亮的星星,等待天黑,等待那令人兴奋的露天电影开场。数九寒冬,塞外科尔沁草原的凛冽寒风,吹得透骨凉。我们裹着大衣,挤在一起,陶醉于电影,乐此不疲,忘记寒冷。。

至于如何逃票混进礼堂看电影,甚至看当时的批判电影,小伙伴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年《山本五十六》,《兵临城下》之类的,都是禁片,很多小朋友都看了,无他,“各村都有各村高招”而已。

看电影,看露天电影,,,无论是《地雷战》鬼子渡边挖到粑粑雷给我们带来的欢笑,还是《卖花姑娘》一家凄惨的命运给我们催出的眼泪,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对我们的震撼,都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俱往矣。可回忆却并没有抹去。真想再回大礼堂看场电影,最好是样板戏。

安冬: 我也和晓瑛姐伟达哥一样的经历,曾经睡过那么大的房间,只是我忘记和那些发小坐在一起看的电影了,坐在前排看着看着睡着了,醒来后发现空旷的俱乐部就我一人了,好在放映室的灯还亮着,我带着睡意像上了弦一样飞快的冲出礼堂,跑到30号楼煤堆时心里十分的害怕,有些大姐姐讲的梅花档和基督山伯爵等等害怕的故事情节,会窜出来,跑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左顾右盼的看,心里想千万别遇到鬼,心惊胆颤的朝家跑,到了门洞还要用手两边拔了一下再上楼回到家腿都直发抖,爸妈从此以后就不让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了,直到现在我都怕黑。

周晓光:记得管得最严的就是那几部日本战争片,山本五十六,海军等。记得当时只有军官能看,白城周围的部队一批批地组织到来观看。当时白天晚上轮流发放。我们是经过多次潜伏才将一部电影看完整的。有许多次提前潜入,藏到天花板上面。电影开始后,再从上面下来。

不是下水道,是暖气管道,我和小四几个经常爬,大一点的小孩爬不过去

琴柯: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先从俱乐部后台楼上缓台的窗户爬进然后每隔近一尺就有一个钢筋做的阶梯(和大烟筒外面的阶梯一样)爬下去好黑好黑只能试着用脚踩稳下面的钢筋才能继续下去感觉爬半天才下去然后拐半天才到了银幕后面从下水道我也进去过,从下水道我也进去过。

伟达:我看完电影最怕走的就是24号楼和沙果园中间那条路,两边都是树,沙沙作响,越不敢回头看就越觉得后边有人。

邓建国:不是下水道,是暖气管道,我和小四几个经常爬,大一点的小孩爬不过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