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老周
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欧洲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ScratchaRussianandfindaTatar”,意思是:剥开一个俄罗斯人,里面是一个鞑靼人。相比起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这些世居西欧的老欧洲民族,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受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流淌着东北亚蒙古人的血脉——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也曾经如此评价沙俄帝国——“一个呆滞的鞑靼”。
或许正因如此,不论从亚洲还是欧洲的视角,俄罗斯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俄罗斯属于欧洲还是亚洲,可能俄罗斯自己也搞不清楚
从俄罗斯这个概念诞生的那天,它便被打上了一个奇怪的“烙印”——俄罗斯永远与战争和苦难作伴,她似乎总是浑浑噩噩,只有被逼上绝路才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蒙古人明明征服了俄罗斯,但最终伊凡雷帝却灭掉了金帐汗国;拿破仑一度焚毁了莫斯科,但最终在巴黎街头耀武扬威的却是沙皇和他的哥萨克骑兵;纳粹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先锋部队甚至都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最后在地堡里举枪自尽的却是希特勒。
苦难是俄罗斯民族的主旋律,但她却总能活下来。前几天,俄罗斯的一位歌手在演唱会上慷慨陈词:我们不会向西方世界屈服,我们的民族伟大而独特。
作为中国人,军武菌听到这话难免总觉得老毛子有些高傲——又不是只有你不屈服,又不是只有你打不倒——但这种已经外溢到肉眼可见的民族自豪感,的的确确是俄罗斯人对自己的民族最真心的评价。
今天是5月9日,俄罗斯如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胜利日阅兵式——明明在乌克兰前线打得那么拉垮,但俄罗斯还是坚持着组织了一场阅兵——虽然既没有空军表演,也没有网传的“献俘”,甚至武器装备都比往年少了很多。
但也算是一个战争时期的阅兵了——可以,这很像俄罗斯。
今天,军武菌就用两个故事和大家来聊一下这场阅兵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从不同的侧面,解剖“俄罗斯民族”。
齐梅良·吉纳托夫的故事
年9月,某个星期一的清晨,在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市一座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位老人自杀了。清晨时分他便来到了站台上,一个人默默地站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大约到了工人、职员们已经开始上班的时候,他穿戴整齐,提起了自己的小手提箱,迎着驶来的火车,跳下了站台——在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个秋天,他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他的遗物中,人们才得知了这位老人的身份:齐梅良·哈布罗维奇·吉纳托夫,鞑靼人,苏联老兵,布列斯特要塞的保卫者——在那场血腥残酷的卫国战争中,他是第一批直面纳粹的人。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中福明政委英勇就义的场面
战争之前,吉纳托夫只是一个普通的步兵学校学员,战争刚开始,他便受了伤,不幸做了德国人的俘虏。但他的幸运之处则在于,尽管被抓进了集中营,他仍设法逃了出来,重新回归到了苏联红军的队伍中。战争之后,他走遍的苏联的山山水水,他参加过北极地区的建设,也修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定居在了西伯利亚一个叫乌斯季库特的小城市。尽管住在千里之外的西伯利亚,但吉纳托夫每年都要来一次布列斯特要塞,一是为了和老战友们聚一聚,二是只有在这个他曾经付出过鲜血代价的地方,他才能得到应得的尊严。
▲布列斯特要塞战役纪念碑
苏联解体后的那几年,二战老兵的日子很不好过——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的俄国版中就描写过“失意老兵典当勋章换食品但最终仍冻死在街头”的惨剧。但在军武菌看来,对那些从尸山血海中走出的军人而言,物质上的贫穷匮乏并非不可忍受,但精神上的侮辱和质疑却足以让他们崩溃——有人朝着他抱怨:要不是因为你的“胜利”,我本可以跑到欧洲去,喝巴伐利亚啤酒。
当自己曾经为之付出鲜血的伟大事业被世人弃若敝履——吉纳托夫一言不发,提起手提箱,走向了他的死亡。在他的手提箱里,人们发现了卢布,这是他给自己预备的丧葬费。除了钱,箱子里还有一封遗书——在遗书里,吉纳托夫痛斥了叶利钦政府,并请求人们将他自己安葬在布列斯特要塞之中。
下面,就是他遗书的片段:
“如果我那时在战争中受伤而死,我会知道我是为祖国而牺牲。可是现在,我像狗一样生活。就这样写在我的坟墓上吧,不要以为我是疯子......
……我宁可站着死去,也不愿意跪着去乞求可悲的补贴,苟延残喘。我不能伸着乞求的手走进坟墓!所以,尊敬的人们,请不要对我做出刻板的判断,请设身处地想想吧。我留下了一些钱,如果没有人抢走的话,我希望足够埋葬我了……不需要棺木......我穿的衣服足够了,只是不要忘记在我的衣袋里放进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证书——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是英雄,但我们在贫困中死去!祝你们健康,不要为了一个替所有人去抗议的鞑靼人而悲哀:我就要死了,但我不会屈服。永别了。”
▲阅兵式上的苏联老兵
在最后一次造访布列斯特要塞之前,吉纳托夫在自家地里挖了些土豆作为路上的吃食,穿上了比较体面的衣服,没和妻子女儿说一声便离开了——他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留给自己的家人——但却给国家和所有陌生人写了一封认真严肃的遗书。
这个故事,军武菌是从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这本书里看到的。而作者对于吉纳托夫这样的人是如此评价:
……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决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来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就是在和平生活中,也是一切都按照战争的思维。
列宁格勒广播乐团的故事
年夏季,保卫列宁格勒的战役仍旧在继续,持续一年多的战争让列宁格勒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最大的危机来自“吃的问题”——由于德军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苏军只有在隆冬时节才有机会从封冻的湖面上秘密地运一点物资进去。曾经繁华热闹的列宁格勒,此时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人间炼狱——仅仅在这一年时间里,就有43万人死于饥饿之中。
当时仍然幸存的人里,有一个叫卡尔·伊利亚斯伯格的人。他的身份是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指挥,同时,他还是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学同学。事实上,即便是身处围城,列宁格勒广播乐团也一直在坚持演出——战争在夏天爆发,直到十二月中旬,广播乐团都还在表演。但渐渐慢,乐团便没办法继续了,乐团的管理日志中写到:“排练不能继续了,斯拉比安死了,佩特罗夫病了,博里舍夫也死了,乐团没办法继续下去了。”
▲卡尔·伊利亚斯伯格
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本来有40名成员,但到了年的夏季,留在城里的只有15人——其他的人要么已经死于轰炸和饥饿,要么已经到前线打仗去了。而此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接到了一项特别的演出任务——他们要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乐》。
和其他的交响乐不同,肖斯塔科维奇的曲子要求的乐团规模比正常乐团要大得多,至少也要人来表演。即使是正常状态下,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恐怕也难以胜任——但现在,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于是,指挥家伊利亚斯伯格不得不向全城招募会乐器的人来组成队伍。当听说需要自己去演奏《第七交响乐》的时候,那些在昏暗的公寓房间里奄奄一息的人奇迹般地振作了起来,他们带上了服装、乐器,跟着组织者一起,到了排练场。实际上,为了支援乐队的演奏,在列宁格勒附近战斗的苏联北部方面军甚至把自己军乐团里的乐手从前线召回,补充到列宁格勒广播乐团之中。
▲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曾经志愿参加消防队
年3月,乐团开始了第一次排练。整场排练预期要三个小时,但仅仅进行了十五分钟就被迫中止了——三十名乐手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虚脱倒地——第一小提琴手已经生命垂危,鼓手则倒在了前往音乐厅的路上,圆号手也只剩一口气了——尽管列宁格勒人民捐赠了许多物资,但最后,仍然有三名乐手在排练过程中去世。
在经过无数困难之后,年8月6日,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终于勉强能把整首曲子演奏一遍了。
可以了,到时候了。
年8月9日,围攻列宁格勒的德军突然受到了来自苏联红军的猛烈炮击,四面八方的苏军炮兵阵地都在开火,极速射出的枚重磅炮弹瞬间瘫痪了德军的炮兵。硝烟散去,残存的德军从掩体中鱼贯而出。他们本以为炮击是苏军反攻前的火力准备,但炮击停止后,却并没有苏军士兵朝他们杀来。就在这短暂寂静之中,他们突然听到空气中传来的悠扬旋律——列宁格勒音乐厅外架设的高音喇叭正播放着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传世名作《第七交响乐》——此时德国人才意识到:原来,先前的炮击只是为了让德国人无法打扰苏联交响乐团的演奏。
当天,一个德国军官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永远无法拿下列宁格勒,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可战胜。
尾声:
以上的两个故事,都关于“信仰”。为了信仰,俄罗斯人是愿意上刀山下火海的。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研究员李传勋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俄罗斯民族性格基质及其表征》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总结道:俄罗斯人注重精神需求,轻视物质享受——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即便生活拮据、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会去看芭蕾舞或者听交响乐,也一定要维持自己外表的体面——《俄罗斯文化史》的作者格奥尔基耶娃曾说:“一枚以东正教圣徒名字命名的勋章,就足以让无数俄罗斯士兵义无反顾地驰骋疆场,为俄罗斯帝国建功立业。”
更有甚者,在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中,追求安稳小日子的生活方式是可能会被鄙视的。普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追求,在老派俄罗斯传统中却是羞于启齿的。
有了这样的文化,俄罗斯自然不会与商业文明分道扬镳了。实际上,在俄罗斯传统的价值观里,商人就是奸诈的象征,经商赚钱历来都被视为“正道”。更老一辈的俄罗斯人甚至笃信一句传统的谚语“金钱就是谎言”。颇有点中国古代“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的味道。
或许,正因为俄罗斯文化中对于“信仰”有着近乎于狂热的追求,才导致俄罗斯人即便再艰难,也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体面和威严——换句我们更熟悉的话就是:士可杀,不可辱。
年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年一度的“胜利日阅兵”演讲时说道:“今天,你们正在捍卫你们的父辈、祖辈和曾祖辈为之奋斗的东西,他们生命的最高意义始终是我们祖国的福祉和安全。而对于我们,他们的继承人,对祖国的奉献是最高的价值,是俄罗斯独立的可靠支柱。”
对于如今在乌克兰陷入尴尬境地的俄罗斯来说,普京的讲话,确实是在俄罗斯人最核心的信仰上打了一针最强烈的“强心剂”。
为了信仰,在所不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明明在乌克兰打得那么拉垮,却还要坚持搞阅兵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