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伯恩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块结婚纪念绸与郑州大学初创史澎湃新闻 [复制链接]

1#

结婚纪念绸

一个月前,我回了一趟郑州老家,临别前夜收拾行李时,母亲说让我看一件东西。她从衣柜里翻出一个袋子,取出一块折叠整齐的香槟色绸布说:“这是你姥爷和姥姥的结婚纪念。”

这块长方形绸布在床上铺展开来,我眼前一亮,母亲此前从未向我提及家中还有这么一件“老古董”。绸布上有红色的绣花和一对绣鸡,最右侧自上而下用毛笔写着“东晨、正端同志结婚纪念”的字样,其余空白处都是当时婚礼来宾的亲笔签名,左下角的落款时间是“年2月10日”。

64年前的结婚纪念绸以前我只知道我的姥爷韦东晨离休前是郑州大学外语系的俄文教师,姥姥林正端是郑州二中的英文教师,但关于他们的生平经历知之甚少。二老分别于年、年一前一后去世,那时我还在外地读大学,尚无了解家族历史的意识。等我完全懂事之后,却已经失去了直接向他们询问的机会。母亲抚摸着这块绸布告诉我,姥爷、姥姥是郑大建校后第一对结婚的教职工,这些签名的人基本都是他们当时的同事和领导。过了60多年,绸布上的签名字迹依然清晰。我仔细端详着绸布上的一个个签名,努力辨认着潦草的笔画,心想这不就是郑大初创时期的元老名单吗?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更多的个人信息。

“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郑州大学建校以来历经多次合并,最近的一次在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三校合并后的新郑大犹如全身换血,自身记忆也被重置。

如今郑大官方把校史追溯至创办于年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的前身),随后才会提一句,“原郑州大学创建于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年最新出版的《郑州大学大事记》也是从年算起,而“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则仿佛被无意间折叠,新入校的大学生如果不是专门查找,很难知晓那段筚路蓝缕的往昔。

《郑州大学大事记》(-),郑州大学出版社,年在年代初期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当时校址还在青岛的山东大学经历了诸多学科的调整与迁并,比如今天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都能在青岛山东大学的相关院系找到源头。郑州大学的创办实际也与山东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年,河南省省会正式从古都开封迁往郑州。作为因铁路而兴的省会城市,郑州要在行*功能之外,承担起全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鉴于原国立河南大学在院系调整后已不复存在,为填补河南省内缺乏综合性大学的空白,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决定将山东大学整体迁往郑州,更名为“河南大学”。

年初,山大派出刘椽(总务长,化学系主任)、董树德(数学系资深副教授)和于健(行*管理干部)三位同志到郑州负责内迁的早期工作。刘椽之子刘光夏后来撰文讲述郑大建校史时写道:

“中央要把山东大学迁来郑州,给了河南省、郑州市两级**领导一个意外惊喜。由*府出面组织协调,很快就疏通了设计、基建施工和征地的渠道。经过几次研究,最后决定在郑州西郊建设区征地亩,涉及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4个自然村。丈量和计算土地本身价值,以及当地农作物的历史最高亩产和最高价值,再乘以若干倍来赔偿农民的损失。而后刘椽、董树德暂返青岛,由于健常驻郑州负责基建事宜。”

刘椽、董树德、于健三人后来都留在郑大工作,其中于健的名字出现在了我姥爷、姥姥结婚纪念绸的左下角。

年,高教部部长杨秀峰视察郑州大学教学大楼建设工地到年初,由于山东省挽留等原因,高等教育部经过慎重研判后,取消了山东大学变“河南大学”的计划,但山大依然要派出师资力量负责筹建,还确定新建的河南大学校名改为“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的创建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建成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年9月15日,郑州大学举行第一届开学典礼,正式宣告诞生。除了山大之外,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也给予了师资支援。郑大首任校长嵇文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家,副校长龚依群是文艺评论家,从外地到郑州支援筹建的物理学家霍秉权、化学家刘椽被任命为校长助理。

郑州大学第一届校*委合影被遗忘的建校功臣年《中国教育报》曾登出一条喜讯《郑大“学霸班”30名学生全保研》,介绍郑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年合作共建的“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的首届学生全部保研成功,而且去向都是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全国名校。

卢嘉锡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等多学科领域。他在福建厦门出生,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年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其实一生与郑大并无交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卢嘉锡在厦门大学的启蒙老师刘椽反倒是筹建郑州大学的功臣之一。

刘椽是山东诸城人,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厦门大学教授等职。年,受聘任山东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年奉命主持筹建郑州大学。

卢嘉锡当年在厦大读书时,刘椽对其影响颇大。他回忆老师用英语授课,经常在课堂后半段安排课堂讨论,还在实验室亲手为学生制作各种实验材料。刘椽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付出双倍劳动,他不仅批阅化学专业知识,甚至对英文语法也细心修改。当年卢嘉锡报考中英庚款留学,就得到了刘椽的许多指点,为此感念终生。在一篇纪念文章里,卢嘉锡讲述了刘椽对郑州大学的贡献和晚年境况:

“年,刘老师奉高教部之命调往郑州筹建郑州大学。他二话没说,丢下妻小老母,搁下手头的科研项目,以筹建处主任身份奔赴郑州。从动员农民卖地搬迁,到设计校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去就是两年。

欢庆郑大诞生的锣鼓尚余音缭绕,一场灾难悄悄地向刘老师袭来。由于一条有关高校院系调整的整改意见,老师被戴上了‘内部右派’的帽子,校长助理兼化学系主任职务统统被撤销……刘老师病了,高血压、心脏病乘虚而入。在那些年月里,刘老师并没有沉沦绝望,他主动申请为青年教师开设化学英语和化学德语课。

‘文革’动乱中,老师又一次被关进牛棚,他的糖尿病病情恶化,晕倒在棉田里,躯体和精神的长时间折磨最终使我的恩师——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正直磊落的爱国科学家,一病不起,于年5月20日含冤去世。”(卢嘉锡:《忆恩师刘椽教授》,载《南强记忆:老厦大的故事》,厦门大学出版社,年。)

年刘椽与妹妹刘惠的全家福。后排左一为刘椽,左二为刘椽夫人高佩兰,左三为刘椽长子刘光夏(刘椽女儿刘芳萘供图。照片采自张永巽:《追忆恩师刘椽先生》,载《大学化学》年04期)中国科学院院士邓从豪也是刘椽在厦大的学生,他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纪念老师:“筹建中从征地、测量购材、施工等等,他都亲临现场,详作检查,常常是通宵达旦,风餐露宿,甚至为此心瘁力竭。年郑州大学的几幢教学楼和生活用房,拔地矗立,开学上课。两年间建成一所大学,这在当时确是出人预料的奇迹。在这两年中,他以惊人的毅力,高超的运谋和效率,完成了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邓从豪:《育人成才的刘椽教授》,载《百年山大群星璀璨》,山东大学出版社,年)

刘椽一生曾在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三所学校供职,为中国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在弥留之际,还嘱托家属要将自己留存的专业图书资料无偿赠送给郑大图书馆。直到今天,化学仍然是郑大的优势学科之一。

山东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冯大诚在网上发表过一篇博文,他这样总结刘椽的一生: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人们应当记住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为三所大学作出重要贡献的这个名字——刘椽,他是中国科学和教育大厦上的一根光灿的梁椽。”(《史海钩沉——刘椽与山东大学内迁河南》)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刘椽的生平事迹在郑大师生中鲜为人知。郑大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从属于“校史文库”的《郑大记忆》(纪事卷、人物卷、映像卷)和《郑大访谈录》中甚至都找不到这位建校功臣的名字。

这套“郑大校史文库”更像是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所学校的校史合订本不过,刘椽的后人并没有遗忘这些往事,刘椽的长子刘光夏退休前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研究员,他撰写了很多关于父亲的回忆文章,包括比较全面回顾郑大筹办历史过程的《记郑州大学建校之初》(载《郑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年。后又载《河南文史资料》年第4期),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一篇以个人名义发表的系统梳理郑大初创史的珍贵材料。刘邓大*中的俄语学员

在姥爷韦东晨的家乡河南洛宁县,至今仍矗立着一座“中国人民解放*第二野战***大学洛宁学生纪念碑”。碑上有洛宁籍学生参加二野**大学的名单,还有韦东晨撰写的一段立碑之由:

“一九四七年九月,由陈赓为校长之豫陕鄂**大学来我县西山底招生,报考者百余人,经测试,录取六十一人。翌日,蒋匪*犯境,该校奉命转移,随*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穿枪林、冒弹雨,屡遭土匪堵截,经嵩栾深山老林到南召。在极艰苦条件下,边学习边宣传,与敌周旋在山中。

一九四八年,辗转到临汝,八月*校易名为中原**大学,由刘伯承任校长,邓小平任*委,年底第一期学员毕业。洛宁学生大部分分派*中任职,留校十数人,尔后参加淮海大战、渡江作战、解放南京。*校又易名第二野战***大学,刘华清、张衍任*治部主任,二野进*大西南,洛宁学生主动请缨,奉命先行,随*夺两湖、战两广、翻巴山、越蜀水,纵横八千里,会师大西南,转战康藏云贵川,倍受血与火之磨炼,身经生与死之考验,后又抗美援朝,为新中国之解放与独立立了不可磨灭之功勋。

战争结束后,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立足本职颇有建树,浅计地厅级十人,县处级二十二人,此乃崤山洛水养育之功,洛宁父老教诲之劳,为铭记历史,启迪后人,是以刻石永志纪念。”

年,豫陕鄂人民**大学于河南鲁山县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学校成立4个月后即迁往临汝县(今汝州)和许昌等地(照片采自《风雨征程五十年》,四川省二野**大学校史研究会编,年)

纪念碑碑名由二野**大学*治部主任、开国将*张衍年题字书写韦东晨年生于河南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年,他报考豫陕鄂**大学并被录取,一年后随*转移到临汝县(今汝州市),学校更名为中原**大学。解放南京后,学校又更名为第二野战***大学(简称“二野*大”)。随后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二野进*大西南,韦东晨也参加了这次长途跋涉。进*西南后,二野*大总校设在重庆西郊的歌乐山上,年学校又更名为西南**大学,此时为顺应依靠苏联“老大哥”的形势要求,西南*区决定,由西南**大学组建俄文训练团,韦东晨被选中成为训练团的学员。一年后,学校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训练团改为附设俄文大队。

穿*装的青年韦东晨年6月,俄文大队成建制转入重庆地方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俄文专修部,驻地由重庆山洞迁往红岩村。11月,俄文专修部更名为俄文系后,驻地又从红岩村迁往北碚区三花石乡。年3月,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更名为西南俄文专科学校,直到年才扩建成为今天的四川外语学院。从豫陕鄂**大学到四川外语学院,韦东晨自称“川外第一届校友”的背后,正是这样一连串复杂的历史沿革。

韦东晨学习俄文时使用的书籍《契丹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简论》,作者是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他是亚历山大·潘佐夫(俄国汉学家、《毛泽东传》作者)的外祖父年,已过花甲之年的韦东晨夫妇从郑州出发,坐火车重回他们年轻时相识相恋的地方,历时一个月在重庆寻访故地与故友。一路上,韦东晨感慨良多,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作诗数首,当年学习俄文的场景渐次浮现——《拜访母校》:“惜别母校卅七载,须白齿落始归来。启蒙师长半作古,灵萦歌乐伴松柏。面对青山俯首拜,培育之恩缅胸怀。世态万变义长在,江水东流递万代。”

《探望院长》:“门前问道逢髯翁,面不相识同根生。自称川外老校友,指道左拐上西峰。院长慈和一如故,未加片思呼我名。同学誉之有德望,革命情深圣地风。”

《询问师长》:“昔日之师寻问遍,遐龄耄耋度天年。回忆课堂勤教诲,虽逾花甲记犹新。一言之师不敢忘,师生交谊重如山。但愿生为人之瑞,去者在天知惦念。”

《拜会同窗》:“同窗多为耆年翁,儿孙绕膝天伦中。鬓雪鹤发声依旧,谈笑风生意更浓。暴雨池塘夜罱鱼,梁家花园读贺青。趣味盎然金鸡啼,正谈缙云狮子峰。”

《山洞寻幽》:“一泓碧水五峰山,破房旧屋为校园。黉学书院鸿儒少,陋室授业有大贤。花园破败读书好,松林坡上真经传。一草一木皆醉眼,梦中常回山洞玩。引我校友不时来,学道授业俄文团。”

韦东晨手书赴渝故地重游的感怀诗作在这些诗作下面,韦东晨还添加了一些注释,便于读者理解。例如,《探望院长》中的“院长”就是原四川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委书记王丙申。我利用网络查询到《重庆日报》登过一条“王丙申同志”逝世的讣告,从中得知王院长年9月离职休养,已于年11月30日逝世,享年98岁。又如,《拜会同窗》中有“梁家花园读贺青”句,韦东晨注释:“川外最早校址在山洞,院内有池塘,暴雨时塘水外溢,鱼被冲出,即是夜间,同学也常用筐罱之。梁家花园与校院篱笆之隔,是同学们读书的好地方。第一届学生的启蒙课本为贺青先生编的《俄语读本》。”这里的“贺青”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首任校长姜椿芳的笔名。《俄语读本》实际上应为《俄文读本》,是姜椿芳根据苏联现成的俄文教材编著而成,在年前后普遍使用。年,姜椿芳的外孙女谭琦女士还向上海外国语大学赠送了当年“贺青”编著的《俄语初级读本》影印本。

姜椿芳和他编的《俄文读本》(三联书店年版)新校与新人韦东晨年从西南俄文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位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教俄文,就是在这所学校,他和我的姥姥林正端结下了姻缘。

韦东晨和林正端的合影林正端是四川威远人,上过教会学校,有扎实的英文基础,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院就读于教育系。年,她因参与策划“六·二”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而被国民*当局逮捕。年大学毕业后,林正端留校任教,年至年,她又去被派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学习。本来韦东晨和林正端两个人都可以留在重庆工作和生活,但韦东晨的乡土观念很重,决定带林正端回河南。年适逢郑州大学筹办,急需教师人才,韦东晨得到消息后就和林正端一起奔赴河南的这个新兴的省会城市。次年春节刚过,韦东晨和林正端就在新建立的郑州大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年刚建校时,郑大只有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几位承担公共外语课的老师组成了公共外语教研室,韦东晨就在其中教俄语,类似于现在的“大学英语”。年,外语系成立后,韦东晨分到的教学任务是俄苏文学史,这门课一直上到了退休。

郑大外语系教授王明元是韦东晨的生前好友,他年从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前身之一)俄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郑大工作,成为韦东晨关系最好的同事之一,后来荣获中国译协表彰的“资深翻译家”称号。为了追寻结婚纪念绸布上的来宾信息,我将这块绸布照片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